笔趣阁 > 历史穿越 > 奥匈帝国再起 > 正文 第197章 大工程(2)
    德国皇室高层,因为有着皇储鲁道夫提前打招呼,皇室投资的各大企业,早早的内部就开始准备、行动了起来。

    毕竟利比亚地区的建设,是按欧洲国家的标准招标,单价方面可是不会低。

    如果德国企业,使用大量的日本廉价劳工的话,人工成本会降低不少,利润方面还是非常的可观。

    而且这个工期问题,也放的很宽,早一天完工就能节约一天的成本费用。

    ………

    日本劳工需要每周有假期吗?开什么玩笑,能给一天的双份加班工资,就已经是我们的企业非常厚道了。

    所以按德国土木专家的估计,抓紧时间、多点施工的话,8年时间基本就能全部完工。

    其间产生的利润空间是非常大,而且奥匈帝国财政能力方面,现在可谓捡了两个大大的钱包,资金异常的宽裕,不必担心支付能力问题。

    前期的简易铁路铺设、是非常快的,而只要铁路修通了,有了火车的运输、水、电,其他的就没太大的难度了。

    从利比亚北部的卜雷加港附近,直达南部的撒哈拉沙漠。

    地势相对非常平坦、无大的河流等阻道,沿途的绿洲、半绿洲并不少,直线距离更是只有数百公里。

    只要一期工程主体搞定,解决了水、电供应问题,其余的城市直接连接就非常容易了。

    按一战期间德、法两国工程兵,铺设铁路的速度,那确实是太容易了。

    几个月就能把这条铁路干线修利索,让各种机器、物资能运输进去。

    ………

    而后世之所以弄的这么费劲,一是非洲工人技术有限、相对较懒,二是利比亚地区没有铁路资源。

    而实际上二战前,其实利比亚是有铁路的,不知什么原因后头没了,只能全靠修公路,用大型卡车来运输。

    所以让利比亚工人来干这活,和让严谨、勤劳的德国工人、日本工人来干这活。

    组织、效率和技术方法上面,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

    奥匈帝国高层方面,不是因为一些惯性思维,就不会犯这种大错误了,造成德国企业大赚了一笔。

    竞标的结果不言而喻,德国的企业获得了利比亚地区、近三分之二的工程施工项目。

    都是相对环境恶劣、比较艰苦贫瘠的施工地区。

    其他的沿海附近工程内容,被英国、奥地利、匈牙利三国的部分企业瓜分掉了。

    本来奥、匈两国企业是没什么事的,可是原本为解决百姓引水问题,利比亚环地中海沿岸,早就修了大小不等的,十多个中、小型水库。

    而且大量利用人工降雨等方法,基本上保证了这些水库不会干涸掉,所以当然得哗啦进来、算一份投资了。

    这些沿海地区水库,会根据情况进行扩容,好保证未来的工业、农牧业、居民生活需求,增加利比亚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

    要知道后世整个利比亚地区,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才600多万人口,那怎么能行呢?………

    不过主要原因是怨利比亚地多人少,首都的黎波里就占了175万人之多。

    其他那么多的沿海港口城市、矿业城市、绿洲地区,按理装1000-2000万人口进去根本没问题。

    至于英国本土企业,存粹是为了搅合、占便宜。

    不过英国的高层,也在考虑这次大规模镇压各地的bào luàn,抓起来的海量俘虏,该如何进行处理的问题。

    大部分当然是送去各个偏远地区挖矿、修路、盖房子等了,但万一人数太多了,就不好办了。

    所以多找点消化的路子,同时也可以内部多赚笔钱。

    钢筋混凝土管道的预制,被奥、匈两国本土企业瓜分掉了,但要求企业尽量聘请贫困地区的百姓,利用农闲时制作。

    加上各地水库区、铁路沿线、管道沿线和沿海地区的植树造林,作为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实施。

    ………

    法国、英国的一些企业集团,在犹太人国家以色列那边,中标了所有的支线引水工程施工等,也还算基本满意。

    最起码,缓解了几个国家内部的人员失业状况,至于天气问题能不能受的了,就不关政府高层的事了。

    美国等国的企业,对于这次痛失机会,懊恼、愤恨不已,他们想竞争过德国、英国、法国的企业怎么可能。

    人家财力雄厚、计划周详,还有地理区位优势。当然评委们的偏心、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而发电厂机组的选择,在初期和明面上当然是煤炭发电,中期估计就是石油资源发电,到后期真正的核心是核电站。

    毕竟效率和节约问题是并重的,手头没有核武器资源储备,张祥怎么能对家族荣耀的延续等完全放心呢?

    ………

    当然这些玩意得一步步的来,否则步子大了会扯到蛋蛋的。

    但是,要是步子不大点的话,张祥心头的阴影,又始终无法彻底的散去。

    张祥不至于这时发傻,像二战时的美国土豪一样,拿着相当于上千吨黄金的美刀去败家{20亿美元}。

    只要能够按部就班的集中手头资源,攻克一方面难题则可………

    张祥也算悄悄的发狠了,yuán zǐ dàn中的铀弹研发、制造难度太大,俺不急。

    但其中的钚弹技术、难度方面就小多了,怎么都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弄1枚悄悄放着。

    钚弹制造相对简单,bào zhà效率高{钚弹5公斤就可以了,铀弹15公斤才行},原料比铀弹易得{用中子轰击铀238就可以得到钚239}。

    铀235正好相反,制造难度高,bào zhà效率低。

    原料铀235,要在天然铀238里提取,含量才千分之七左右,提取难度上大的多。

    但是铀弹造好后放50年安全性、威力不会变化,而钚弹放7-8年后就衰变的不稳定了。

    你要拆它出来的时候,就有你看的了——污染大,放射性也大,拆除稍不小心连火化都省了,而且拆除后的处理难度很大。

    作为氢弹的引爆器只能用铀弹而不能用钚弹,所以铀弹还是非常重要的。

    ………

    在张祥的计划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开战,计划打上个3-4年。

    留给张祥的最后考核时间,只有8年左右了,前期数十年的种地、挖矿、发展工商业、团结各族人民的具体效果,就将接受残酷的考验了。

    幸好奥匈帝国这个年代的内外部环境大优于历史,高层有个清晰的干架思路,没有什么侥幸避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容去妄图改变的,就如同人们的生老病死一样。

    战争本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

    资本家们都想要身份地位、并挣到真正的大钱,甚至掌控一些国家的经济命脉等。

    各国的一些野心家们,也在孜孜不倦的瞎搅合,生怕为此坑死的国家、百姓们少了。

    历史的美国大资本家、财团们,经过持续不懈的长期努力,先是掌控了国家的zhèng quán、军权。

    接着利用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又玩成了“美联储”,完美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

    把欧洲各大强国的大资本家财团,羡慕、嫉妒坏了,他们总不能不如美国同行吧?

    可欧洲国家有欧洲国家的国情,zhèng quán、军权对于他们来讲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按中国的话:“革命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对国家财权方面,倒是掌控了不少国家的经济命脉,可相比美国的同行,就显得水平异常的差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