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穿越 > 奥匈帝国再起 > 正文 第186章 爱好(4)
    个人的享受方面,皇储鲁道夫感觉:

    “弗朗茨·费迪南{张祥}也是个标准的败家子型的,奢侈的不得了。”

    这个年代欧洲大贵族家庭的开销本就极大,一处庄园的人员配置最起码不能少了几位厨师、家政、一些花匠、搬运工、大量的侍卫吧?零零总总加起来就是数十人。

    贵族身边更不能少了专门的司机、裁缝、保姆等等吧?要不一般的贵族家庭、总是会感觉钱不够使呢?

    开支方面确实是节约不下来的,如果去考虑剥削这些人,那你这个大贵族是真的不用在圈子内混了。

    可这些对于弗朗茨·费迪南根本不是个事,这些开销只是他家开支的小头,其他的那才是奢侈呢?

    比如费迪南家、酒窖里存的各种白酒、葡萄酒那个多啊。

    可就这也没忘记从外面大肆的去购买,比如什么法国的干邑白兰地、波尔多的拉菲红酒等、荷兰的杜松子酒、古巴的朗姆酒。

    只要费迪南这人觉得便宜、同时酒的品质、质量很好,那就会去大量的购买、储存。

    更可恶的是,弗朗茨·费迪南本人并不喜欢喝这些酒,只是为了装个样子而已,害怕人家忘了他也是欧洲大贵族之一。

    结果这些东西,大多数便宜了那些亲近的侍卫们,费迪南每年都会给他们发放一些,让他们回去时也装装贵族的样子。

    皇储鲁道夫一旦羡慕、嫉妒、恨,那后果自然是严重的,毫不犹豫的打着老爹的旗号,直接派人拿车往回拖。

    自己和老爹的身边人,当然也不能亏待,平时正愁不知拿什么当奖励好呢?这不是现成的东西吗?

    免费的资源不用白不用,更别提我是做好人好事,帮你费迪南弄走一些碍事的废品,免得占地方放好东西。

    ………

    雪茄烟方面,更是只认古巴西端的比那尔德里奥省、哈瓦那地区的手工雪茄,其他的各种烟基本上不碰。

    厂子是张祥通过私人关系,自己和一些亲信侍卫们投资收购的,也投入巨资买的有大片的红色沙质沃土土地,高薪雇了一些古巴烟农长期负责种植、卷烟等。

    产成品大部分也是内部消化,张祥那份根本不会拿出去贩售,市面上流通的这种品牌雪茄价格,被一些人炒的老高了。

    哈瓦那雪茄是融合阳光,土壤,及超过五个世纪卷烟艺术而成,是无与伦比的产物。

    它伴随者古巴烟农经年累月的辛勤呵护成长,在复杂而多次的手工艺术下逐步成型。

    每位古巴烟农必须在烟叶成长及收割的过程中,照顾每一片烟叶达105次以上,而每位烟农所负责的烟叶竟有50万片之多。

    据说卷烟师们,每人一天只能卷制120支雪茄烟,并确保达到完美无缺的标准。

    不过哈瓦那雪茄的品质确实不容置疑,就好比一个乐于追求完美的创造者,对细节也是绝不妥协的。

    通过收藏,刚制成的哈瓦那雪茄那犹如青春烈火的烟味,随着时间而流逝,风味变得更显香醇。

    后世世界各地出售的哈瓦那雪茄,大部份都是出厂约两年左右的产品。

    这样的雪茄再放置三到五年,哈瓦那雪茄的至尊品味便显露无疑!

    ………

    结果皇储鲁道夫、费迪南{张祥}的两个弟弟等人,没有好烟抽了,就会去他那大肆搜莫一圈,卷带几大盒走。

    然后还会说他一通抠门,把张祥郁闷的那是够呛。

    我要是放着你们随意拿,你们不是直接得拿着卡车往回拖吗?

    当然得管的严点了,何况这也是为了你们身体好不是,少抽烟,总之是不会错的。

    张祥老爹平时更是当劳保在折腾,叼着雪茄烟,走到哪都是牛逼哄哄的享受模样,散烟更是大手大脚、豪气的不得了。

    深怕人家不知道大公的享受档次高,是有身份地位的人。

    至于付钱、“那是找着挨抽呢吧?吸你几根烟那是给你小子面子的好吧?”

    “信不信我让你大伯下道命令,把你小子的烟酒全部直接充公了,还反了你了?”

    皇帝大伯更是耿直人一个,直接叫人挑精品按月成箱的往回般,丝毫没有客气一下的意思。

    张祥那是忍不住的发牢骚:

    “您那是抽烟呢?还是准备熏房子?这么个折腾法,换谁都肉疼呢?”

    可他偏偏有意见、也得无条件保留,谁让他是小辈呢?

    路易丝公主自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在意,乐哈哈的看张祥笑话。没事的时候,也是往娘家死劲的搬,不搬不是就浪费了吗?

    ………

    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的爱好,是抽烟、赌博。

    抽烟没什么好说的,没钱的主抽烟丝、卷烟,有钱人抽各种名牌雪茄烟,完全看个人的经济能力、收入水平、身份地位等。

    赌博也是一种习惯,牌桌上偶尔打打小牌娱乐娱乐,办事情的时候,该赌就得有勇气去赌、这是男人魄力、魅力在明面上的显现之一。

    麦金莱总统一向运气非常的不错,根本不缺乏人格魅力等,总是最后的大赢家。

    这次也是一样,就是不愿意去主动认输投降,签署什么丧权辱国的狗屁过分协议。

    拒绝了各方先后给予的巨大压力,沉稳和谐应对,接着威廉·麦金莱又赌赢了一部分。

    要是说英国本土的爱尔兰rén dà规模示威、游行行动,是一个诱因的话,那印度地区的大规模bào luàn,就逼得英国政府高层,不得不分兵、分精力去大力镇压。

    也不得不提前考虑与美国政府和谈的严重问题了,大后方都处处不稳,其他地方还打个屁的仗啊?让步一些也就不可避免。

    1899年的大旱灾,就让印度殖民地百姓损失惨重,广大印度百姓还没缓过气来呢。

    1901年8、9月,一场大水灾又让印度部分地区的人民雪上加霜,各地的粮食种植业等再次损失惨重,众多印度人民粮食极度短缺,粮食价格飙到了天价的价位。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恒河平原的恒河盆地、德干地区的纳尔马达河流域、塔普蒂河流域,爆发了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水灾,水灾后更是疫情爆发,广大地区人民哀嚎一片。

    英国的殖民地政府,虽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灾区的救助,可那点救灾物资对于众多的灾民来讲,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显得那么的无力。

    何况英国殖民地政府的官僚们,对灾后疫情的爆发,都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灾区那是缺医少药,只能靠着大量隔离病人为主。

    而且发现疫情症状时,才开始隔离已经有点太晚了,疫情已经随着大量人员的流动、大幅的扩散开来,让印度各大城市也没有完全幸免。

    如果不是欧洲各国对各种瘟疫这一块,一向的高度重视,得到消息立即隔离了从印度、英国那边过来的人员。

    说不定欧洲各地,也会被瘟疫大肆波及,吓的欧洲各国高层、民间百姓们是浑身直冒冷汗。

    毕竟大名鼎鼎的“黑死病”,给欧洲各国的百姓带来的伤害太深了,影响力不是一般的足。

    造成了当时欧洲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死亡,欧洲的文明直接倒退了百年,这个惨痛教训可没人会忘。

    其中的英国沿海各地、所有的大城市,更是重点防范区,害的英国政府又花费了大笔的资金、去各国购买相关药品,隔离、救治本土的一些人员。

    这时,英国殖民军原本就未能彻底消灭的印度革命火种,开始四处活跃了起来,指引着大量印度贫穷灾民、涌入了各大城市。

    随后清算各地的“英奸”,打、砸、抢等各种恶**件,就不断在印度各大城市发生了。

    尤其是针对着囤积居奇的英裔富商、企业等,造成这些牛逼哄哄的大商家损失巨大。

    加上10、11月孟加拉湾和ā lā bó海的连续飓风袭击,印度地区的众多沿海、沿河城市也损失巨大。

    大量的百姓家庭失去了房屋和一些财物,让印度地区的受灾人数又有了一个大飙升。

    印度殖民地政府,这时那个头疼啊,仅靠着各地巡捕房那些人,怎么可能制止的了如此多的各地灾民、暴民呢?

    殖民地的各地驻军,更是兵员严重不足,除维持一些重要的地区、城市防守外,实在是无力解决根本问题啊!只能向本土高层、频繁的求援了。

    这时的英国本土部分资本家、财团们,也在暗中串联着、希望能早日结束这场“内部”战争。

    他们中的部分人,和美国的一些富豪阶层,也是有着亲戚、联姻的关系,有什么不能友好协商、大家共同发财呢?

    而且美国政府高层和部分资本家代表们,已经对他们陆续抛出了橄榄枝。

    准备让渡出部分经济利益,同时表示不会损害英国资本家、财团们原本在美国各地的所有利益。

    至于英国盟友的利益损不损害,就不关英国资本家、财团们的事情了。

    坑队友可是英国人的优良传统,他们巴不得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呢?

    同时对于打压这些发达国家的行业竞争对手,挤占这些竞争者的市场空间,在资本家、财团们看来也是大好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