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媚乌纱 > 正文 第149章:往事 1
    朝会上说了些什么,宋玉没有注意,她有点走神,连燕榕都少看了两眼,却感到谢玄的目光时尔飘在她身上,她朝旁边躲了躲,那知不小心撞到高呈。

    这厮声音还大,“宋大人你挤本官做甚?”

    结果,宋玉藐视朝堂,被赶了出去,她那个气呀。

    不过,在宫里四处逛逛也是好的,可以去见见麻姑,然而刚出了大殿迎面遇上了苏誉。

    “宋大人这是……”他十分诧异,此时乃上朝时间。

    宋玉尴尬一笑,“太闷了,太后特许我出来透透气。”她以为作扇。

    苏誉瞟她一眼。

    宋玉顾左右而其他,“苏将军就快当新郎了,还不休息吗?”

    苏誉扯了扯嘴角,“职责所在。”

    她不明白所谓职责是当职还是当新郎。

    苏誉也不多话,朝她一礼后,便准备离开。

    “苏将军,可有见过千雪?”宋玉眼珠一转。

    苏誉顿了顿,也没理会,大步离去。

    宋玉只叹可惜,突然想到什么,“将军等等。”

    苏誉转过身来。

    宋玉走到他面前,“将军可还记得陆方在樊楼‘遇害’,将军的嫌疑最大?”

    苏誉挑挑眉,等着她的下文。

    “当时,宋玉曾收到一封书信,写明将军并不在场,将军可知那信是谁所为?”

    苏誉诧异。

    宋玉又道,“宋玉曾被误导将军因千雪杀人,看了那封信,宋玉才找到陆方诈死的原因。”

    “你想说什么?”

    宋玉道,“将军当时可是随千雪离开?”

    苏誉想了想,声音极淡,“是有如何,不是又如何?”

    宋玉笑笑,“虽然那信被刻意抹去笔迹,但将军应该能猜到是谁所写吧。”

    苏誉眉头微皱,认真朝宋玉看来,宋玉点点头,“将军己经猜到了,不错就是她。”

    谁知,苏誉笑了起来,“是谁所为己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案子己结,苏某即将成亲……就不用宋大人多事了。”

    “啊?”

    宋玉惊怒,她多事?她本有一幅侠义心肠,见不得有情人不能在一起,否则她还懒得管呢,她正想争执,苏誉却再次转身离开。

    “喂,喂?”宋玉朝空中挥挥拳头,难道他真对千雪放下了?真是她多事了?

    宋玉不满嘀咕着。

    “宋大人?”

    宋玉一惊转过身,但见清漪站在身后,她愣了愣赶紧施了一礼。

    “宋大人怎会在此?”又是这个问题。

    对于这位姑娘,宋玉是复杂的,在里县,她感激她,后来她与燕榕眉来眼去,她嫉妒她,燕榕坦白,清漪是郡主,她同情她。

    于是,宋玉的态度比上次好了许多,正要回答着,一旁的宫人采苓笑道,“准是宋大人犯了错,被赶了出来。

    ”

    宋玉脸色微红,清漪不悦的皱起了眉头。

    原以为清漪会指责这个说实话的小丫头,那知,她说道,“大人行事太过鲁莽,如此会给皇上招来麻烦。”

    “嗯?”宋玉怔了怔。

    “大人受皇上提拔。”提拔二字咬得极重,带种某种讽刺,“一言一行应当谨慎。”

    宋玉眨眨眼,听出此话含义,暗示她巴结燕榕,不由得想到在里县,清漪曾暗示过,让她投奔燕榕,当真身份变了,立场也变了。

    不过,她就巴结了,又如何呢?

    宋玉想反驳回去,又想到燕榕说过,幼时,他俩相互依靠,清漪对他的关心,对他的情意,终是忍了忍。

    “姑娘说的甚是,宋玉行事一向莽撞,以后定会注意。”

    她的示弱,让清漪一时说不出话来。

    带着莫明的怒气,清漪从她身边走过,宋玉也能感到她散发出来的郁闷与烦燥。

    宋玉摇了摇头,目送她的背影,可怜的妹子,我不与你计较了,以后我与你哥定会为你寻一门好亲事。

    清漪步子急快,双手交叉在胸前,指甲深深掐入手心。

    “姑娘?”采苓惊呼一声,一向平异近人的姑娘,适才见到宋玉的失态,让她感到担忧。

    清漪猛然停下,“青梅竹马的情意,难道比不上半路杀出来,身世不明,敌友不明的女人?”

    “当然比得上。

    她怎能与姑娘相比。”采苓一旁安慰道。

    “可是,皇上己经知道我不是福王之女,为何对我还是那般,疏离?”

    “姑娘应该多给皇上一点时间,或许皇上一时还无法接受。”

    清漪有些恍惚,“真的吗?”

    采苓点点头,“皇上是重诺之人,皇上不是说过要护姑娘一世周全吗?”

    清漪听言松了口气,想到那个承诺,倒也笑了起来。

    这厢宋玉继续装着散步,走走看看,朝冷宫而去。

    远远的便见麻姑佝偻着身子,扫着落叶,她喊了一声,加快了步子。

    麻姑寻声朝她看来,微眯的双眼顿时闪出一丝光茫。

    “宋大人?”

    宋玉嘿嘿一笑,“有一阵没见了,姑姑可好?”

    她能来找她,麻姑诧异,看了她半晌。

    宋玉也将她上下打量一番,随即施了一礼,麻姑一惊,但见宋玉抬起头,目光狡黠,“宫中失火的案子,宋玉己经查清了,如今宋玉升为四品京畿提刑司,姑姑可听闻?”

    麻姑摇摇头。

    宋玉笑道,将徐盛那套说辞用上,“宋玉乃清官,信条是公平,公正,公开,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犯了国法,落在宋玉手上都一视同仁,大理寺卿与原提刑司不都被降职查办了吗?”她意有所指。

    但见麻姑听了,目光闪了闪。

    “因此,姑姑若有什么冤屈,宋玉定当效劳。”话说到这份上,依麻姑的聪明,怎会不明白。

    宋玉也不挑明,笑了笑,说完着势要走。

    麻姑并没有阻止。

    一步,两步,十步,麻姑仍没有阻止。

    宋玉故作轻松,心里有些着急,或许麻姑还不能全信她,越是如此,那么,她心中所藏的秘密越是重大。

    她暗吐一口气,终于在走出数十步时,麻姑唤住了她。

    “等等。”

    宋玉猛的转过身来。

    “大人专门跑来看我这个老婆子,不会只为那几句话吧。”

    宋玉列嘴笑了,“姑姑真是聪明,宋玉也不与姑姑兜圈子了,姑姑的身份,宋玉己猜到,宋玉想帮助姑姑,除了让姑姑恢复该有的身份外,当然,宋玉的目的是让太后归政。”

    麻姑也未料宋玉说得直白,不过,恢复该有的身份?

    她嘴角一扯,牵动脸上的肌肉,让她显得更加狰狞,但宋玉己然不怕。

    “什么身份?”

    宋玉颇有自信,双手一揖,“臣宋玉见过贵妃娘娘。”

    麻姑一怔,随即哈哈大笑,直到泪水满面。

    依旧是那间破旧的大殿。

    宋玉与麻姑围坐在火盆前,吴妃在一旁绣花,嘴里哼哼唧唧的唱歌。

    “话从高宗元年说起,也就是二十一年前,李贵妃原名李思思是江南一带名妓,相貌出众,兰心惠质,有咏絮之才,却也性子清高,她最善诗词,不输于文人雅士,若是男子,说不准还能考取功名。”

    宋玉听言,不由得想到了自己。

    “那日乞巧节,城里放花灯,猜灯谜……”

    麻姑目光盈盈,陷入一片回忆之中。

    拥挤的杭州西湖,人流如织,四处挂满各色彩灯,每盏灯上都题有灯谜,供人游赏。

    思思与其贴身婢女春桃如往年一般,游园赏灯。

    “姑娘,那里围了好多人,我们也去看看。”活波的春桃拉着思思便钻进了人群之中。

    但见许多文人士子围着一盏大灯笼,争论不休。

    原是灯笼上出有一对朕,并要求用一谜对出下朕,这种猜谜方式比较新颖,才引来众士子围观,不过都没有写出最好答应。

    “姑娘,你去试试?”

    春桃怂恿着自己的主子,被一干士子嘲笑,一介女子怎懂这般雅事。

    思思也不分辩,当真走上前去,士子让出一道路来,纷纷好奇。但见这位戴着纱帽的女子,在灯笼前停伫片刻,从容的提起笔,直接在那道对朕旁,写下几个绢秀的小字。

    士子们立即涌上前去观看。

    那上朕是:“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思思对的下朕为:“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

    “好。”有人高声称赞。

    “不错,不错……可这谜底是什么?”

    思思一笑,正要再次提笔,却听一道声音传来,“上联为油灯,下朕为杆秤。”

    思思转过身,但见一白衣公子,双眸含笑,向她看来……

    “那位公子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思思一眼便喜欢上了。”

    麻姑静静道来,目光带着一片喜色。

    宋玉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翩翩公子形像,才子佳人西湖相遇,真够浪漫,难道这人就是先帝,燕榕的父亲?

    宋玉欲问,麻姑又道,“那位公子与思思姑娘相约云楼一聚,几日后,公子如约而来,与姑娘相谈甚欢,他们弹琴,论诗,作画,游玩,无不让人羡慕,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碧人。”

    顿了顿,“可是……”麻姑声音一沉,宋玉跟着心口一紧,心想老巫婆要出来棒打鸳鸯了。

    “那位公子家有娇妻,思思姑娘伤心欲绝,本己绝了念头,但

    公子不放手,姑娘被他真情所打动,终于还是跟着他进了宫,被封为李嫔。”

    宋玉深吸一口气,知道重点来了。

    麻姑又冷笑一声,“宋大人应该知道那公子就是先帝了,李嫔带着春桃在宫里步步为营,覆如薄冰,她明白自己的身份,不争不抢,一心一意爱着先帝,尽力讨好先帝的那些女人,可是,她受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泪,只有她自己清楚,嫔妃的陷害,”说到这里,麻姑瞟了一眼吴妃,又道,“皇后的挑衅,她都一一忍下。”

    “一年后李嫔怀孕了,先帝高兴,将她升为贵妃,但有的人坐不住了,便是当时的皇后,如今的太后。”

    “皇后一改对她的态度,突然对她关心起来,赐物赐食,李贵妃心肠好,以为皇后终于接受了她,对皇后更加敬重,当时,皇后也有了身孕,两人常在一起做女工,聊孩子,当真情如姐妹。”

    麻姑目光突然变利犀利,“谁知,这都是皇后的手段,那年冬至,先帝祭祖去了西山皇陵,皇后与李贵妃即将临盆,留于宫中待产。”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日,大雪纷飞,长宁殿的树枝都被压断了,入夜,寒风四起,李贵妃突然发作。”

    麻姑开始紧张起来,双手紧紧抓住木棍,“春桃赶紧差人去请稳婆,两位大宫女秋菊去坤宁殿禀报皇后娘娘,冬梅去了太医院……长宁殿一阵慌乱,春桃守在贵妃身边,心急如焚。”

    “因先帝出发之前,早有安排,很快稳婆与太医都来了,皇后也来了,挺着肚子坐在殿外……”

    作者的话:前章的高宗三年,改成高宗五年。时间上有些错乱了。

    这章的对朕,是查看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