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小说 > 侯门医妃有点毒 > 正文 第668章 顾珽归京
    寒风呼啸。

    哒哒哒……

    地面振动!

    一队快骑自西北方向而来。

    “前边就是京城,最多还是五十里路。大家加把劲,争取天黑之前能进城。”

    “将军,赶了几个时辰的路,人顶得住,马匹也顶不住。能不能歇半个时辰?”

    顾珽的目光从每个亲兵脸上扫过,皆是疲惫不堪。

    他点点头,“要是没记错的话,前面有个茶铺。到了茶铺休整半个时辰。”

    “将军威武!”

    亲兵们轰然应下,个个都兴奋难耐。

    继续打马前行,果不其然,前方出现了建筑物。

    并非茶铺,而是酒肆。

    “哈哈,这地方有酒。将军,我们就在此处休息,可好?”

    顾珽点头,又强调“都给本将军听好,每人最多一杯酒。谁敢贪杯,军法处置!”

    “诺!”亲兵们齐声应诺,气势惊人,顿时就引起了酒肆内来往客商的侧目。

    “瞧着那气势,是当兵的吧。”

    “从西北回来,说不定是西北军。”

    “一个个看着彪悍,肯定是西北军。除了西北军,别的地方当兵的人没这气势。”

    “男儿当如此!”

    “都是废话。没听说好男不当兵吗?好男儿就该读书出仕,报效朝廷。”

    “这人脑子有病吧。”

    “读书读愚了,不用管他。”

    “都去读书当官,谁去驻守边关。果然是读书读愚了,不事生产。”

    客商们在悄悄打量议论顾珽一行人。

    顾珽的亲兵同样在打量周围环境。

    “不愧是京城,这么偏僻的酒肆,竟然坐满了。”

    “这房子建得古怪。”

    “没见识了吧,这是用水泥建的房子。如今京城流行这样建房子。”

    伙计迎了出来,一脸笑模样,热情的将他们迎入酒肆。

    “诸位客官要吃什么?墙上贴着的是我们的菜单,照着点就行。”

    “嘿,这不是欺负人不识字嘛。”有亲兵嘀咕。

    “少说废话。你不识字没关系,将军识字就成。”

    顾珽盯着占据半面墙壁的菜单,说道“两斤酒,十斤猪头肉,十斤……”

    等点完菜,伙计一声应和,“好嘞。诸位客官稍等,饭菜很快上齐。不过小的要和诸位大爷说清楚,我们这里的酒,既不是高粱酒,也不是小麦酒,而是红薯酒。要是诸位客官没意见的话,小的这就给你们上酒。”

    “红薯酒?”亲兵一脸懵逼,没听说过啊。

    伙计笑了起来,“诸位客官是刚到京城吧,这就难怪了。红薯酒目前只在京畿一带有售,京畿以外的地方,估摸着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不过红薯想来诸位客官应该都听说过吧。”

    “废话,谁不知道红薯,天降神粮嘛。西北也有人种,产量老高。”

    伙计点头附和,“是是是!这红薯不仅产量高,能饱腹,诸位客官可知道红薯还能酿酒。今年京畿一带许多农人靠着种植红薯卖给酿酒工坊,就赚了一笔。不过唯一不好的是,红薯酒的口感比不上高粱酒,小麦酒。但是红薯酒卖的便宜。”

    亲兵张口就要质问,口感不好的酒都敢卖给他们,当他们要饭的吗?付不起钱还是怎么着?

    结果被顾珽抬手拦住。

    顾珽看着伙计,招招手,叫他上前两步。

    伙计有些怵,被几个亲兵瞪了眼,不得不上前两步,离着顾珽很近。

    顾珽长得俊,就是黑了点。

    他声音柔和,倒是让伙计放松了一些。

    他问道“为何贵店只卖红薯酒?”

    伙计忙说道“几位兵老爷常年在军营,想来不知道如今的情势。这些年,年年天灾,不是旱灾就是水灾,小的听外地客商说,有地方三年没下一滴雨,有地方一下雨就是一个月。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粮食减产。

    也就我们京畿一带,近些年勉强算是风调雨顺,加上沟渠通畅,有渭水灌溉,才没出现天灾。

    兵老爷们都知道,这酿酒,得耗费大量粮食啊。一斤小麦酒,就得耗费好几斤小麦,能活一个人命啊。朝廷见粮食减产,三令五申,不许民间私自酿酒,未经许可不许售卖粮食酒。

    当然也有酒肆,偷偷卖粮食酒。那都是犯法的,被抓到了,少不得要吃一顿牢饭。我们老板胆子小,遵纪守法,说是朝廷不让卖就不卖。不过红薯酒可以随便卖,朝廷不限制这个。”

    顾珽听完,笑了起来,“你说的这个红薯酒,莫非也是四海商行出产?”

    伙计一听,兴奋了,“老爷也知道四海商行,没想到四海商行名气这么响亮。老爷猜的没错,这红薯酒,最开始就是四海商行出产的。后来别的酿酒商都有样学样,到处收购红薯酿造红薯酒。

    别看这红薯酒口感比不上粮食酒,但卖的还挺好的。光是我们铺子,一天都能卖一两百斤。附近村民,都有人专门跑我们铺子上打酒。”

    正说着,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提着酒葫芦,进门就喊,“老板,老板,来两斤酒。我爹爹等着喝酒,你给快点。”

    老板李胜从柜台后面伸出头,“小三子,你爹的酒又喝完了啊?”

    “喝完了。你给打两斤酒,这是钱。”

    小三子从怀里掏出几个铜板,一个个数着,放在柜台上。

    李胜收起铜板,随手丢入抽屉里,用竹子做的酒勺,装了满满的三勺酒,通过漏斗,灌入酒壶里面。一滴都没洒出来。

    “两斤酒,拿好了!把盖子盖好,路上别洒了,当心你爹揍你。”

    “知道啦!老板真啰嗦。”小三子拿着酒壶,挥挥手,跑了出去。

    李胜摇摇头,臭小子,鬼机灵。

    等再大一点,可以招到店里,当个跑堂的小二。

    顾珽收回视线,继续问道“刚才那小孩,附近村子里的?”

    伙计点头,“从旁边小路下去,走三里路,就是一个村子。小孩就是那个村的。”

    “红薯酒卖的这么便宜,能赚钱吗?”

    伙计笑了起来,“不赚钱,谁还愿意卖红薯酒,您说对吧。只不过赚得不多,就赚一点糊口钱,比不上粮食酒。听说南方有人用大米酿酒,那才是糟蹋粮食啊。难怪朝廷三令五申,不许民间私自酿酒。”

    顾珽笑了笑,“来两斤红薯酒。今儿尝尝味道,比起粮食酒,到底差了多少。”

    伙计高声应是,很快打来两斤红薯酒。

    伙计同顾珽说道“其实红薯酒的味道也不差,一般人吃不出差别。老爷你尝尝,看看味道如何。”

    顾珽给自己倒了一杯,先抿了一口,品尝味道。

    “的确有些差别。”

    “老爷竟然尝出了差别,了不起。”伙计竖起大拇指。

    顾珽笑了起来,“你刚才说,你家老板胆子小。我瞧着可不像。能在这样路段开酒肆的人,没点身家背景,那可不行。”

    伙计一听,立马笑了起来,悄声说道“老爷太看得起我家老板。不瞒诸位,我家老板就是个流民,没错,就是你们想的那个流民。不过他是第一批在京城定居的流民,赶上好时候了。

    后来四海商行出了个什么措施,说是帮流民置业,我家老板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拿着从四海商行贷的银子,靠着四海商行牵线搭桥,跑到这里来开酒肆。没想到,真成了。

    诸位老爷可知道,我们店里的食材,酒水,全是四海商行供货。就连这房子,这里的座椅板凳,甚至是碗筷,都是四海商行的给置办的。每个月我家老板都要还一笔钱给四海商行。

    要我说,我们老板做生意的本事不见得多好,就是运气好,总能赶上第一批吃红利。反倒是像我这样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今还得给我家老板做工换工钱。也不知什么时候能搭上四海商行这艘大船,也跟着吃吃红利。”

    听完伙计的唠叨,顾珽笑得越发灿烂,“照着你这么说,四海商行对那些流民挺好的。”

    “亲爹妈都没那么好。”伙计一脸艳羡,“个个都在京城买房落户,一部分人还做起了老板,肯定是祖坟冒青烟才有这么好的事。不过后面来到京城的流民,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顾珽笑了笑,“四海商行做得很大吧。”

    “那是!老爷瞧瞧我们这家店,一应物件,吃穿住用,小到一双筷子,一根汤勺,大到整栋房子,都被四海商行给承包了,想想看那生意得做多大。”

    顾珽拿出几个铜板,打赏了伙计。

    伙计拿了打赏,喜笑颜开,“客官稍等,小的去催催厨房,赶紧给你们上菜。”

    “去吧!”

    顾珽打量起柜台后面的老板,谁能想到这位老板几年前,是个快要饿死的流民。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