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德国公海舰队的南下让协约国感受到的是恐惧和巨大的压力的话,那么对于同盟国来说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无论是奥匈帝国还是土耳其帝国都对公海舰队南下抱以十二分的支持。这次行动是一个信号,一个预示着印度洋攻略即将拉开序幕的信号。军事同盟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个是抵御外部的军事威胁,而另外一个目的则是掠夺。而目前同盟国的重心显然是后者。
随着德国海军主力入驻地中海,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三国海军终于联合起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同盟国愿意,三国完全可以组织一支规模比当年意大利战争中五国联合舰队更为强悍的舰队!超过20艘以上的各种航空母舰和航空巡洋舰,加上不少于这个数目的战列舰,还是几十艘各种巡洋舰以及上百艘驱逐舰和数百艘潜艇T问,这样强悍的舰队谁能匹敌?强悍的同盟国舰队将自己震慑力覆盖了整个东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西部和中部。这支庞大的舰队可以依靠内线作战的优势在同一时间某个方向上集中使用!这样的战略优势想一想都感到可怕!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虽然在意大利的战争打的无比纠结,海军在地中海的战败、陆军在意大利北部的崩盘以及空军从开始到最后的表现不佳都一次次的暴露了奥匈帝国和世界上一流列强之间的差距。甚至就连奥匈帝国的部分高官都承认,如果没有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单挑的话,结果还真不知道会如何!不过虽然过程很悲催,但是不得不说结果还是很好的,意大利北部和利比亚的石油让这个国家充分尝到了扩张的甜头。而现在他们十分想跟着德国再分一杯羹!
如果说奥匈帝国在意大利战争中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的话,那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则是在这次战争中白白尽了一个作为盟友的义务了。土耳其人确实没有付出什么。陆军和空军几乎没参战,而海军则是追着意大利印度洋支队在海上瞎晃悠。战争结束后。除了些许资金补偿之外,也就是在和墨索里尼做贸易的时候有些特权而已。不过对于这个结果土耳其人并不失望。他们十分清楚付出和汇报的关系,也知道德国人并不想让土耳其在西欧获得立足点。
不过这一次不一样了,在德国进攻伊朗的计划中,土耳其帝国是德国最重要的外援和助力,甚至于超过了奥匈帝国的作用。德国需要两河流域作为基地,为了减少从本土运输的负担,德*队的一些非重要物资的采购都需要依赖土耳其,比如说轻武器的弹药和部分炮弹。以及食品和少量的药品等等。同盟国内部的武器不少都是通用的,虽然土耳其人的工业比较悲催,但是生产出来的毛瑟步枪弹至少也是合格的。而除了这些后勤方面的原因之外,德国还需要土耳其军队的加入以弥补德国兵力的不足。
倒不是说德国陆军进攻兵力不够,而是说为了控制一个比三个法国面积都要大的国家需要大量的军力来维持占领区秩序,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人力保证后勤供应,仅仅从这一点来看,德国人想绕开土耳其就是不可能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同理,土耳其人也绝对不会白白给德国人打工。既然这样。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既然讨价还价,那么双方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核心利益是什么。德国人的核心利益无非是两点,一个是伊朗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尤其是靠近波斯湾一带地区的控制权。而另外一点则是伊朗的石油。这两点构成了未来德国进攻南亚的重要战略基石。甚至于德国还打算在原来伊朗的石油工业体系上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石化工业体系,这其中包括高标号汽油的生产、柴油和中低品质润滑油的生产,合成橡胶等等。这将极大的减轻德*队的后勤压力。至于说将整个国家纳入到自己的控制之中,德国人暂时没有这个想法,毕竟在计划中,伊朗首先要作为基地而不是殖民地。
而土耳其人要的就比较多了,首先他们打算至少把包括大不里士在内的伊朗西北部地区纳入到自己的版图之中,如果运气好一些的话,他们还打算把伊朗西部的阿拉克和博鲁杰尔德地区业一口吞下来。和德国一样的是。伊朗的石油同样是土耳其人的目标之一,虽然这些石油无论是土耳其人之手还是经过德国人之手最终都要变成同盟国战车的血液。但是其中巨大的利润依然让土耳其人心动。伊朗南部的地区已经让德国人预定了。那么除了西北部的油田之外,土耳其人还希望获得库姆地区的油田!至少也要用投资的名义分一杯羹!
按照双方的想法。这场战争结束后,德国和土耳其将控制伊朗的西部、中部和南部,剩下的地区恐怕就只有东北部和东部地区了。伊朗这个国家的全部精华都被这两个国家所瓜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双方之间确实没有太大的分歧,德国要的是伊朗南部,而土耳其要的是伊朗西部。油田利益分配问题也可以通过协商很好的解决,毕竟伊朗人看重的是经济利益,而德国人不在乎那点马克,只要最终这些油能灌进德国的战车中就可以了。
就在这个时候,从1战开始就作为搅局者的奥匈帝国又开始动了!奥匈帝国无意在伊朗获得多少殖民地,但是帝国的发展需要石油。从目前的同盟国内部油料分配上来看,奥匈帝国反而是最悲催的,德国和土耳其共享着外高加索和两河流域的油田。罗马尼亚和利比亚的油田则大部分是德国人的,只有剩下一点是奥匈帝国的。在费迪南大帝看来这样的分配十分的不公平!奥匈帝国所控制的油田居然比土耳其人还少!这是他最不能忍受的!当然,德国人最终意大利战争战争结束后的所作所为也让他十分的不满。所以在这次针对伊朗的行动中,奥匈帝国必须有一番作为,以此来保证在未来的资源分配上能有一席之地。
“奥匈帝国必须走出这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成和德英法这样遍布全球的殖民大国。我们需要印度的原料和巨大的市场,而伊朗显然是制约我们事先这个计划的关键。我们需要伊朗的资源,并且希望在未来帝*队可以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来加入印度战争。而不是作为某个国家的附庸。”费迪南多次在高层会议上表露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眼中,德奥两国是近乎平等的盟友,而不是像奥斯曼帝国那样只能作为德国的附庸。
奥匈帝国虽然在上次战争中表现并不好,但是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首先面对的敌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华夏、美英法四国,即使最弱的意大利也可以用列强来称呼。其次奥匈帝国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或者说因为各种原因就没有打算进行准备,按照威廉二世的说法,奥匈帝国只用提供物资和基地就可以了,德国就可以轻松搞定一切,但是谁知最后的情况变成了,对方提前发难,准备打仗的德国都没准备好,更别说准备打酱油的奥匈帝国了。5国猝然发难的情况下奥匈帝国打出这种水平也算有情可原。当然一想到这里,费迪南就不由的要暗骂威廉二世几句。…
按照费迪南的想法,奥匈帝国必须获得伊朗三成左右的石油收益和至少25%的石油支配权,只有这样,再加上其它的油田之后,才能充分支持奥匈帝国内部的消耗。要知道现在的奥匈帝国可比1战前大很多。而随着汽车、飞机和燃油轮船的激增,帝国的能源需求缺口太大,不但影响了军事力量的增长,同时也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和德国不一样,威廉二世在德意志帝国中享有最高的权力。而费迪南在奥匈帝国中的权威可能就要大一些折扣了,再加上奥匈帝国是一个二元帝国,本身内部的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就会因为各种问题争执不休,这也是为何这个国家拥有广袤的领土、巨大的人口基数却依然没有发展到和法德比肩的程度。
不过现在情况发生了些许变化。因为无论是奥地利还是匈牙利都受到了能源短缺的影响,同时经历过1战和意大利战争后,他们对同盟国的战斗力盲目自信。认为跟在德国后面进行战争,虽然过程可能曲折一些,但是最终会取得胜利。而从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低谷了协约国的力量,在他们看来,协约国不过是外强中干,虽然他们占据纸面上的优势,不过在实际表现上,除了英国陆军和华夏那支精锐部队外,美法两国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所以费迪南并不畏惧即将到来的战争!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syzboy、anhei016、奥芬的月票支持~~~。晚些时候还有一章~~~~~。求订阅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