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穿越 > 大明血裔 > 正文 第826章 壮士断腕
    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倒也怪不得别人,皇也掌控朝堂,自然要把旗主这种超脱地位的人架空,否则七位旗主联合起来,岂不是能够把皇赶下龙椅了?

    但是凡事皆有利弊,若是旗主得力,朝堂便会油泼不进,刀砍不破,但若是旗主不得力,那容易影响皇的权威。

    所以自黄太吉以来,朝廷一直在可以压制各个旗主的地位,谁知道到了这个时候,觉得真正靠谱的还是这些旗主,他们却再也没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了。

    不过眼下不是懊悔的时候,康熙叹了一口气:“朕觉得李光地的言论有些道理,咱们入关之后杀人太多,让汉人心生了警惕,如今竟然势要把咱们赶出关外才互分胜负,咱们这关内不过是白白折损兵马而已。”

    “皇,老臣有一句话可得问一句,要是咱们退出了关内,他们还不依不饶该如何是好?眼看是康熙十八年了,咱们入关不过三十六年,让老臣山射猎,老臣还能骑马,但若是白白拱手让人,成了别人的天下,老臣宁肯战死也不能答应的。”

    康熙笑了一声:“人人都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鹬蚌难道看不到渔翁躲在暗处么?只是眼前的利益撒不开手,白白便宜了别人而已。若是别的事情朕没有把握,但前明和逆周本来有不共戴天之仇,前明的皇帝可有不少都是吴三桂亲自杀的,咱们退出了关内,单单一个北京城,能让他们争个头破血流了。”

    有一个老臣叹了口气:“早知如此,何必将钱粮全都撒在了山东,如今白白为了别人做了嫁衣裳。”

    康熙脸色一红:“都是朕考虑不周,原本觉得逆周拿下了南直隶,肯定会与前明起了龌龊,到时候咱们三足鼎立,慢慢收拾他们也是了,谁知道他们两家竟然不为所动,看起来怕是对咱们朝廷忌惮很深啊。”

    有一位大臣开了口:“皇不要太过自责,咱们又不是神仙,哪能预判事情的发展,既然吃了亏,下次长教训了便是,没必要为了前事懊恼。”

    “朕这次来也想问问诸位旗主的意见,若是退回辽东,你们愿意么?”

    “皇,别的不说,只要是对大清国好的事情,别说是退回辽东,是退到山去我们也毫无怨言,陛下放心,虽然我们权势不如往昔,但是半旗的人总是指挥得动,这北京城太过安逸,咱们的子弟本来都是马的勇士,来到了这里倒有一多半扎进了温柔乡之起不来了,所以确实有必要让他们山过过苦日子,也知道祖宗江山打得不容易。”

    “这件事不可走漏风声,过了年出了正月,你们便以祭祖为名要回辽东,到那个时候朕会对你们大加贬斥,让那些不可靠的人全都留在京师,朕还要做一个圈套留给前明和逆周,这北京不是他们功成名的地方,必将是他们的埋骨场!”

    可以说这个退回辽东的计策十分大胆,也是年轻的康熙有这种魄力,分析清楚了利弊之后立刻做出了决定,若是换到另外的人头,怕是绝不肯让出北京的。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在康熙看来,现在满清依然是六国面前的强秦,而对面的两个国家显然不是没有见识的六国,一直再把大清当成他们最大的对手,如此一来除了耗费国力,慢慢被他们拖到亡国灭族,他实在想不出还有别的结局,只有退回了辽东,才算是把这只鹿放回天下,到时候不论他们是楚是汉,必定要争个你死我活,满清恢复几年元气,再入关大小通吃便是了。

    当然这个决定肯定是不会得到朝堂大部分人的同意,他们的家族都安插在了北京,他们的根都留在了北京,况且满清入关之后所有降臣全都谋取了高位,到这个时候自然想要效仿前事了。

    当然这些人也杀不得,板荡识忠臣,现在哪里辨得清谁是一心为国,谁是一心为家?只能把可靠的人先行移走,剩下的人给这大清的北京陪葬便是,那样无论是前明还是逆周都不可能怀疑他还准备东山再起,到时候自己成了番邦蛮夷,再认输服软,想必他们开始自行争斗不息,没工夫管关外的事情了。

    只是这个决定确实不是说的这么轻松,像是壮士断腕,听起来豪迈无,事后说起来也是英雄气概,但是只有当时做的时候,心如刀割。大清入关三十六年,先祖们费了无数的力气才拿下这花花江山,如今便要丧在康熙手了。

    他从登基那年开始便立志要做千古一帝,如今成了亡国之君,心之痛又有谁可知,当初撤藩一步走错,便成千古之恨,若是换个心胸不宽的,这个时候死的心怕是都有了,但是他只是咽下这大把的屈辱,甚至他都能想得到一旦撤出京师,多少人会辱骂他丢了祖宗的基业,不过这也没关系,刘邦在九战九败的时候谁能想到他会成为后世传扬的汉高祖,只要有机会他一定能够再把这如画江山夺回来。

    程孝廉可没想到康熙竟然如此果断,他如今正在成都安排开春之后的战事,如今兵源越来越多,幸亏是两年丰收,要不然粮食可要捉襟见肘了,不过算是丰收也不能大意,一旦碰了天灾,断了粮食断了大军的命脉,于是一个个军屯建立了起来,许多地方过了一年的免税期限也开始纳粮。

    为了高薪养廉,大把的银子花了出去,要不是从缅甸带回来的家底与张献忠的遗产托着,现在大明估计已经吃不消了,内陆到底不沿海,这银子来的却是有些慢了。

    可惜程孝廉后世也没有学过经济,对于赚银子的法子一窍不通,以前看小说的时候看到一个个主人公打造商业帝国,都是心佩服不已,却想不明白人家的运行模式,现在只能白白懊恼当时没有研究过经济规则,要不然单凭做生意的手段,能让满清和大周的银子神不知鬼不觉跑到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