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好皇帝》 正文 第一章 穿明了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的五月初七,年仅三十六岁,正值壮年的弘治皇帝,即明孝宗朱祐樘在乾清宫南侧的寝宫内突然驾崩。 王朝最高统治者离世,大明朝廷进入到了最动荡的时刻! 他死的是如此突然,从四月二十九号发病到驾崩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而已,接受了朱祐樘嘱托的内阁大学士刘建、李东阳、谢迁,以及司礼监太监扶安、李璋、陈宽、萧敬、王岳等,不得不一边安排皇帝的国葬,一边赶鸭子上架将年仅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推上了帝国皇帝的宝座! 作为朱祐樘唯一的儿子,同时也是皇后所出的嫡长子,朱厚照在法理上拥有无可置辩的继承权,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争议和竞争者的皇帝继承人,政权来的非常容易。 帝国皇位的变更,天下都会动荡,安葬先帝,拥立新帝,已经让朝臣们忙的不可开交了。没人去关心年幼的朱厚照在失去父亲之后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 史书有载,朱厚照自幼就是病秧子,体质不行。明朝十六个皇帝的画像中,十五个都是白白胖胖的,只有朱厚照是一副精瘦的病态模样。 目睹慈爱的父亲离世,年幼的朱厚照难以承受此般痛楚,竟数次哭昏了过去,幸得太医从旁照料,才不至于出事。 只不过满朝文武大臣都想不到,在朱厚照最后一次昏迷的时候,他虚弱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住这种哀痛,竟因此心力交瘁而亡,紧跟着弘治老爹去阎王爷那儿报道去了。 …… 刘白沙是一枚在现代社会成长起来的普通青年,虚岁都已到三十了,性格还像个孩子一样,除了爱钱之外,没什么大的志向;和多数同龄人一样,他的人生都过去三分之一了,都还没有结婚生子。这货大学毕业后跑去当了三年兵,退伍后依旧不习惯在正经单位里做事,索性跟着几个战友全国各地的乱跑,不过终究没能闯出什么名堂来。最后还是乖乖回到老家,在父母的投资下在城市比较繁华的主干道上盘下一个门面,开了一家烟酒专卖超市,这才算有了事业挣到了钱。 生意做开了之后,很快便买了辆国产的七八手万元车,整了套二手房,也算是把业立了起来。 前些日子,他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扩大门面把生意做大了。 只不过在他生日那天,和自家店铺同在一条街的酒吧起了大火,作为退伍的消防战士,他没有犹豫!立即用打湿的毛巾简单的包住口鼻,义无反顾的冲进浓烟之中,十余次进出火场,背出来了十八个人! 最后一趟的时候,厨房液化气罐爆炸,蔓延的火势堵住了所有的出路,刘白沙被大火逼进了厕所里,无路可退。 看着四面都是火海,刘白沙很清楚人的皮肤是承受不住这种高温的,哪怕一秒钟都不行!冲出去一瞬间人就会被烤熟,与其变成一团焦炭,还不如躲在厕所里体面的留个全尸。 知道没活路了,趁着还有命在,他赶紧掏出手机交代后事,他先给亲弟刘芙蓉打了个电话,交代了店里生意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账本和保险单的位置,银行卡里有多少钱等等,嘱咐他自己不在了之后,要好好照顾和孝敬父母。 挂断了弟弟的电话,抓紧时间拨通了老妈的手机,如实告知了自己现在的情况,和老人家做最后的诀别。 电话那头的父母泣不成声,要他一定坚持住,他也尽量的安慰父母不要担心,因为自己已经听到外面消防车的警笛声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没有太难受的感觉,就是眼前一黑,然后什么都不知道了。 醒过来的时候,自己就变成了大明皇太子朱厚照,手细脚短,身材矮瘦,体型跟个小学生一样。可能是灵魂附体的原因,自己顺便接收了前任脑海中很多残留的记忆碎片。 正是因为吸收了这些记忆,刘白沙才不至于手足无措,能认得周围的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刘白沙并没有因为即将登基为帝有多么的高兴,毕竟这劳什子皇帝再好,那也是孤家寡人,怎么都不如呆在父母亲人身边舒服。 每次一想到再也见不到亲人了,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刘白沙便觉得心如刀绞,难受不已。 幸好自己还有一个弟弟,双亲虽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却也不至于落得百年之后无人送终的悲惨局面。再加上烟酒店里的生意还不错,自己挂了!老弟再不成熟也会知道要接过生意撑起这个家。 伤心了几天之后,刘白沙知道继续这样下去也是于事无补,这才放下执念,把思念之情埋进内心的最深处,开始认真面对他现在的人生,用朱厚照这个身份去活下去! …… 朱厚照穿越过来的时候,弘治皇帝宏大的葬礼刚刚才开始,全城缟素,处处白绫,一切娱乐活动全部停止。 朱厚照还没来得及适应这具身体,就像个提线木偶一样,被群臣簇拥着处理弘治老爹的丧事,各种规则各种仪式,每天基本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然后整夜的敲锣打鼓,哭丧,听几百个和尚道士念经做道场。 烧香,焚纸钱,整个大殿里烟雾缭绕。 跪在庞大无匹的巨型棺木前,朱厚照惊叹于皇帝的尊贵与阔气,与之一对比,后世北上广那些白领们租住的小单间,还真没有一个死人的棺材大! 刚开始的几天,因为宝宝再也见不到妈妈了,好伤心啊!所以朱厚照跪在灵前哭的特别惨,有时候甚至是嚎啕大哭不能自制,真是闻者落泪,见者伤心。 群臣们当然不知道他们的太子爷已经换了个人,还以为朱厚照是在给大行皇帝哭丧,如此的悲痛欲绝,真是用情至深,纷纷点头称赞其有孝心,一个有孝道的太子,将来也一定是个好皇帝! 一直等到朱厚照调整了心态之后,这种毫无节制的哭泣才算停止。当然为了不让太监和大臣们看出自己不是真的太子,朱厚照始终保持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别人只能看到他神色凝重的模样,猜不出他在想什么。 从古至今,婚丧嫁娶就是华夏最重要的活动,而皇帝的葬礼更是需要举国动员的大事,在封建时代算是一个王朝最盛大的仪式了。 朱厚照有幸亲身参与到其中,见证了这个时代的繁华。 弘治皇帝在五月初七驾崩,到朱厚照十八日登基成为明帝国第十位皇帝,在这之间各种仪式繁杂无比,事情多到爆炸。朱厚照被折磨了整整十二天的时间,人都累的变形了,如果不是每天喝着尚膳间熬的百年参汤吊着,说不定真就累死了。 当然礼部尚书张升比他更惨,作为国家礼仪和祭祀的总负责人,皇帝的葬礼他是躲不过去的。国葬开始之后,里里外外,忙进忙出,朱厚照亲眼见到这个63岁的老头白白胖胖的脸颊以肉眼所见的速度瘦了下去,本来乌青的黑发,在几天之内就雪白一片了。 看到这个每天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的老头越来越憔悴,朱厚照真有点担心他突然猝死掉,所以每次尚膳间把人参老母鸡汤端过来的时候,都会让刘瑾给张升也装一碗,给老头补补身子。 这可是辽东女真部落进贡的五百年份人参,是真正的滋补佳品,在后世已经挖绝迹了,一截须须都值几十万呢! 张升是礼部尚书正二品的大官,家里并不缺钱,再穷,老家十几万亩的地还是有的,把人参当萝卜嚼都吃得起。 但朱厚照分享人参汤的这个态度,却让这老头热泪纵横,干起活就更来劲了。 这一小小的举动,又得到了大臣们的交口称赞,太子爷如此体贴臣下,以后在朝廷为官,大家都有福了。 正德的老爸弘治皇帝是个温柔体贴的好领导,大臣们说什么要什么都尽量满足,对待臣子可以做到唾面自干,因此死后获得了“孝宗”的称号。在以仁孝治天下的古代,这可是非常高等级的庙号,一般的扑街皇帝可享受不到。 只可惜这些在弘治朝安逸惯了的大臣,做梦也想不到他们这位体贴的太子爷,将来会变成一个比隋炀帝还能折腾的君王,把他们搞得是欲仙欲死。 在守孝的这些天,刘瑾,谷大用等这些东宫里的太监就已经急不可耐的上蹿下跳了。看到朱厚照天天跪着无聊,这些家伙居然趁张升不在的时候,指使那些做道场的道教真人,还有藏传法师在朱厚照面前玩起了杂耍。 这些民间武林人士本来就难得接近权贵,现在太子爷就在面前,当然是卖力的表演自己的本事,以期获得一步登天的机会。 说实在的,如果是原来那个贪玩的正德,那肯定是很喜欢这些小魔术的,说不定会痴迷其中,毕竟弘治老爹是一个治国严谨的老实皇帝,对太子管教甚严,正德从小到大天天闷在宫里面头,从没见到过这样好玩的东西。 而现在的朱厚照上辈子在网络上见多了各种魔术,对于这些小杂耍也就是第一次看着新鲜,等到这些道教的人在自己耳边说一些,可以招魂纳魄,让死人复生的歪门邪道的时候,朱厚照就知道这些人就是骗人的神棍了,自己一个现代社会教育出来的科学小青年,如何会受这种低级迷信的蛊惑! 所以,朱厚照在张升过来蹭人参汤的时候,打了小报告,把这事儿抖了出去。 正文 第二章 登基了 张升听到这事儿,眉毛胡子都气得吹了起来,这些和尚道士简直是无法无天,居然敢在大行皇帝灵前玩杂耍,蛊惑太子! 后面的事就不用多说了,作为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正二品的大官,张升岂能容这等宵小在自己眼前作祟。马上命令殿前武士将那些参与到其中的和尚道士尽数逮捕,当场拖走。那些在大殿里值日的武士、太监知情不报,也遭到连累全部下狱等候处罚。剩下的和尚道士吓得战战兢兢,全都低着头,敲木鱼的敲木鱼,念经的念经,不敢再有别的想法了。 后来,朱厚照揪住谷大用问了后续,才知道那几个被抓走的道士和尚被东厂接手关进了诏狱,惨遭酷刑,逼问接近太子的目的,最后实在问不出什么,在内阁的授意下,全部在狱中被处决了。 朱厚照没想到打个小报告会害死了这些人,虽然这些和尚道士接近自己本身就是居心不良,却也罪不至死,顶多罚坐几年牢就好了。 但是朱厚照还没有登基为帝,只是个无依无靠的弱鸡太子,且刚刚死了老爹,没了靠山,在朝廷里人微言轻,根本阻止不了内阁的决议。 现在主政内阁的三大阁老刘建,李东阳,谢迁都是执法甚严的强势领袖,是明朝著名的三大贤相。 他们三个同朝为官,即便是弘治皇帝都要忍让三分,朱厚照哪里敢在他们面前放肆。 有明一朝,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倾天下,力压皇权,已经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谢迁作为内阁首辅地位堪比帝国元首,朝廷内外之事几乎是一言而决,刘建和李东阳两个副手也都是大权在握,不容小视。 当然皇帝可以不信任内阁,甚至利用皇权轻易罢免内阁大学士,拉出去砍头都没问题。但这样做的后果极其严重,首先士绅文官集团是大明朝的统治阶层,而内阁六部的官员是文官集团推选出来的领头羊。 严格意义上内阁是夹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缓冲机构,皇帝管着内阁,而内阁管着文官集团。 大明内部小到衙役县令,大到总兵督抚皆是内阁六部安排在地方上的爪牙。一旦失去了内阁从中斡旋,皇帝就变成了光杆司令,整个国家都会陷入到混乱当中。 崇祯时期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崇祯皇帝不信任内阁,在位期间换了五十几个内阁大臣,首辅更是换了十九任之多,被其斩杀的高官更是不在少数。动不动就杀人,崇祯帝的这种行为直接让内阁失去了执政能力,整个官僚系统的结构都遭到了破坏,政治体系崩溃,士绅集团也失去了统领它们的机构,成了一盘散沙。 最后崇祯搞得众叛亲离只能一个人在北京城里玩,李自成攻进来的时候,连个护驾南迁的大臣都没有,只能选择三尺白绫自挂歪脖树。 朱厚照穿越复活是来当皇帝的,不是学崇祯当杀人狂的,所以如果他想安稳的执政,那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和内阁斗智斗勇,把这个国家经营下去。 官威这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它就是一种压迫人的气势。 朱厚照一个城市小青年而已,见过最大的官就是社区主任了。帝都级别的擎天巨擘只在电视里面见到过,可想而知,弱弱的朱厚照在第一次见到这三位内阁大佬的时候腿肚子都是在发抖的,他这个假太子几乎都要暴露身份了。 好在当时朱厚照当时披麻戴孝跪在灵堂里,这三位大佬也因为伺候多年的好老大突然离世,心情不是很好,所以也没去注意跪着的太子有什么不妥,朱厚照好险才没有被看破身份。 出了这么个事,朱厚照再也不敢有什么别的心思,只是老老实实的守孝哭灵。刘瑾、谷大用这些小太监被司礼监的大太监警告了一顿之后,也不敢再作妖了,一切悄然恢复了正常。 明孝宗的葬礼足足举行了十二天的时间! 直到长达三十里的送葬队伍抬着棺椁,将大行皇帝送出城之后,葬礼才算真正完事儿。 因为孝宗生前节俭,又死的突然,所以皇陵都还没有选址修建,棺椁出城只是为了走完仪式。在城外转了一圈之后,就立即转送回了太庙地下室的冰库里存放,等皇陵选址营建完成之后,再移入地宫。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送葬回来的当天,朱厚照茫然的在群臣的簇拥下扶上了龙椅,随后在大家的三拜九叩之下,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帝。 至此,朱厚照才算真正走上了作为一国之主的职业生涯。 以前他只需要撑起一个家,管着爹妈和老弟就好。 现在他必须要撑起一个国家,照顾好大明六千万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这不仅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更需要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决断力。 登基之后,从繁杂的葬礼中脱身,朱厚照才算缓过劲来,再加上有御膳房每天熬的人参炖老母鸡汤,精力逐渐恢复。 当了皇帝之后,自然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上班?不存在的! 上回被内阁三大巨头吓了一次之后,朱厚照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做好面对朝廷重臣的心理准备。若是君臣奏对的时候,自己结结巴巴紧张得一身冷汗,肯定会被人看出端倪来的。 自己的前任出生就是皇储,天潢贵胄,一辈子没受过委屈吃过苦,眼睛是长在脑壳顶上的,这天底下就没有他要怕的人,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可能露怯。 这种心理上的差距,自己短时间内是学不来的,所以朱厚照以体质虚弱,头疼脑热,精神不堪重负为由,在太医院的作证下,宣布罢朝一个月,休养生息,在此期间朝廷内外事物皆由内阁和司礼监合作处理。 有了这一个月的缓冲,朱厚照就能做足准备,待他再次出山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了。 不用上朝,不代表没事做! 朱厚照开始大量翻阅宫内的文件资料,同时请来宫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太监,凡是宫里宫外,朝廷的组织结构以及人事,就连京城之外的人情风物,都不厌其烦的一再询问,努力的吸收着关于这个时代的知识。 时间一晃就到了弘治十八年的六月。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这个东亚的大帝国顺利的完成了最高权力的交接,失去了父亲的正德刚开始哭的很惨,但是很快就从悲痛中脱离了出来,认真的参与国葬事宜,从头至尾都非常的听话,没有整半点幺蛾子出来,朝廷上下皆是松了一口气。 虽然在登基之后,小皇帝龙体堪忧需修养一个月,让大家心中略微有些担心。 但总体只要不起乱子,帝国内部海晏河清,大家就都有好日子过。 …… 紫禁城,乾清宫西南角的暖阁内,数十盏宫灯里蜂蜡做的蜡烛在静静的燃烧,偌大的宫殿通明透亮,即便外面伸手不见五指,殿内也没有丝毫的昏黄颜色。 六月的京城闷热不堪,即便是到了深夜,也不见凉快多少。乾清宫所有的门窗都打开来,好让穿堂风吹过去,大殿内不至于闷热。 在房间正中,一个一米见宽的瓷盆里,高高堆着降温用的冰块,盆沿周围融化的冰水里,浸泡着两个大西瓜缓缓地转着圈儿,瓜皮在灯火下格外的翠绿。 窗户下三米长宽的雕花罗汉床上铺着凉席,床中间横亘着两条矮几,一条上摆放着各色水果糕点,一条上面摆放着文房四宝。一个面色红润穿着丝绸短衣短裤的少年斜躺在罗汉床上,胳膊下枕着圆柱形的大棉枕头,用最舒服的方式正在翻阅着一份奏折。 两个太监身着大红色的公服站在罗汉床侧面,举着蒲扇一刻不停的给少年扇风。 这少年自然就是朱厚照,后世人称明武宗的正德皇帝是也! “武”这个庙号对一个皇帝来说还是比较正面的,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都是一时人杰,至今人们都能随口说出几件属于他们的文治武功。当然也有后赵武帝石虎这种名不副实的扑街,人们记得的只有他让宫女们穿开裆裤这种艳事。 “刘伴伴,你来说说,这份折子上的案情该怎么下笔才好?”捏了一粒冰葡萄塞进嘴里,朱厚照将奏折随手扔到了在身后扇风的刘瑾怀里。 经过这一个月的适应,朱厚照已经充分体会到了当皇帝的好处,也逐渐进入到了角色,举手投足之间已经有了帝王的气象。 刘瑾不急不慌的接过奏折,将蒲扇往后脖子的衣领上一插,然后翻阅起来,半响之后才皱眉道: “这湖州府乌程县的李举人把他爹给揍了,奏折上说打的很严重,鼻青脸肿不说,就连肋骨都打断了两根,下手确实不轻!但原因是他爹扒灰睡了儿媳妇,比较糟心的就是这儿媳妇腹中已经怀胎七月,大家都不知道孩子出生后,是该叫李举人爹呢?还是叫他大哥!更惨的还有李举人的老娘知道真相后,居然给气死了,现在这家人的丑事已经传遍了湖州府。如此家务事实在太棘手,涉及到伦理和孝道,乌程县县令和湖州知府都不知道该怎么断案,只能联名上折子请示了。” “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老子扒灰搞大儿媳妇的肚子,儿子又把老子打成重伤,最后还气死了老娘,这一家子人莫不都是戏班子出身。”在旁边扇风的谷大用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正文 第三章 刘瑾断案 朱厚照并不觉得这种伦理惨剧有多好笑,这种丢人现眼的事情搁到现代,大约都是社区的片警出面,协调一下就糊弄过去了,尽量让事主家庭内部消化,别弄得满城风雨。但是在大明朝,这样的案子爆出来,在这个人理伦常大过天的时代,那就必须上纲上线了,处理不好就会产生极大地负面影响。 “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情,地方上自行处理就好了,为何要传到中枢来,把事情闹得这么大?” 朱厚照撇了撇嘴,在他的脑海中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社会规则,但是却并不适合于这个时代,古代的伦理道德可是没有丝毫道理可讲的。 “这种事情哪里用得着内阁和皇上来做决定,儿子忤逆,老子通奸,全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好判得很。依我看分明是这李举人乃谢阁老的得意门生,21岁就考过院试得了举人的功名,眼看着明年就有可能高中进士入朝为官,前途不可限量,他湖州知府不敢得罪,就把这事儿往上面推诿而已。” 现在的刘瑾还只是朱厚照身边伺候人的小太监,还不是以后那个权倾朝野自称“立皇帝”的大宦官,但常年在宫内生活,耳濡目染之下对朝廷的人脉关系还是门清的,所以一眼就点出了其中的关系要害。 谢迁现在是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门生故吏遍天下,李举人作为谢迁的学生犯了事,湖州知府一个小小的地级市的市长而已,如何敢判,若是做的不对得罪了谢阁老,人家咳嗽一声就能要他这个知府的小命。 “依我看,这李举人殴打老父,气死老母,实乃大逆不道,应革去功名,着湖州知府当街杖毙。李老头和媳妇通奸,可罚抄没家产,斩首弃市。至于李举人的媳妇,让李家宗族将其浸猪笼,内部处理算了,省得拿出去丢人现眼。” 刘瑾虽然还只是小太监,但是作为皇帝的贴身狗腿,压根就没把谢迁这个内阁首辅放在眼里。别说只杀他一个违法的学生了,就是杀他谢迁的儿子都不带眨眼的,所以刘瑾只是稍作迟疑,就做出了决断。 “哇!你个王八蛋,这么心狠手辣,把人全家都杀了!那李家媳妇肚子里还有孩子呢!这孩子何等无辜,还未出世就遭此厄运。”听到这里,朱厚照随手将手里的冰葡萄往刘瑾脸上砸过去,骂道。 “这孩子还没出生就克死了老爹和姥爷,来到这世上也是遭罪,能不能成人都两说,还不如跟老娘一起死了算了。”刘瑾脑袋一晃,张嘴将冰葡萄咬住,嚼了两下才嬉皮笑脸道:“真甜,谢皇爷赏赐!” 朱厚照闭着眼睛思考了起来,李举人和他爹犯了这个时代的重罪,如果谢迁有意保他们,这份奏折在内阁就已经处理了,没必要送到乾清宫这边来。 朝廷诸公都是爱惜羽毛的人,尤其是谢迁作为内阁首辅是天下官员崇拜的标杆,个人名节大过天,他既不想保这种爆出这么大丑闻的学生,又不想落得生性凉薄对学生见死不救的恶名,所以就只能托皇帝之手来下判决,有了皇帝背书,李举人是死是活都和他无关了。 不要小瞧任何一封奏折,里面暗含的权力斗争,是普通人想象不到的。 朱厚照想通了背后的利害关系,便在罗汉床上坐直了身子,从矮几上拿起毛笔,按照刘瑾说的那样,在奏章上写下朱批,将李家父子皆判处了死罪。 唯独李家媳妇,朱厚照下旨着湖州知府调查其为人,如果是个潘金莲一样的浪货,是其主动勾引公公上床的,那就将其关入牢房,待其产子后判处绞刑,孩子则远送给良善人家抚养。 如果调查后发现李家媳妇是个老实厚道的女人,所谓通奸实乃李老头见色起意,强行侮辱的,那她就是受害人,让她跟着陪葬实在太惨了。所以,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湖州知府可以安排其假死,骗过李家宗族,待其产下孩子后,将抄没的李家钱财部分送与这个女人,再悄悄送离湖州。 同时暗调驻湖州府锦衣卫衙门的人尾随保护,直至母子两人找到地方妥善安顿。 在这个法律依靠人治,遍地盗匪的时代,朱厚照很怀疑这个女人能不能活着抵达目的地。尤其是她身上还带着一些钱财,遇到心怀不轨之徒,极有可能会被谋财害命,所以安排两个锦衣卫当保镖,也算是送佛送到西了。 这已经是朱厚照在法律之外,给这个女人唯一的生路了。 在皇权不下乡,家族宗法控制地方的时代,这个女人继续留在湖州乌程县断然没有活命的可能,回婆家也会被抓走,只能另走他乡,改名换姓才行。 刘瑾在旁边看着朱厚照用红笔写完朱批,忙不迭的拍马屁道:“这女人着实可怜,还是皇上宅心仁厚,我刚才确实有欠考虑了。” “刘瑾啊!千万要记住,悬着的刀子才是最有威力的,能不杀人最好就不要见血!你跟着朕以后是要做大事的人,杀戮过重,始终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刘瑾唯唯诺诺低头称是,也不知道他听没听进去。 朱厚照知道历史上的刘瑾害人无数,把全国搞得天怒人怨,但那也是因为原来那个正德皇帝故意放纵缺乏管教所致。现在既然他朱厚照是皇帝了,自然要严加管束,时时教育刘瑾,避免他日后再落得个千刀万剐的下场。 刘瑾这货能够为祸天下整整五年时间,自称“立皇帝”,卖官鬻爵,勒索钱财,把朝廷官员们折腾的灰头土脸。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刘瑾的从政办事能力是很强的,正德喜好玩乐不管事,但是刘瑾却非常的勤政,他每天都会将身边的狗腿子文官喊到家里,一起参谋处理国事,刘瑾办事的效果怎么样不知道,但是他工作态度却是极好的。 刘瑾的权谋手段不在魏忠贤之下,这样的人用的好,用的对,可以成为自己一大臂助,所以朱厚照并不会因为历史上的刘瑾是个权阉,就一刀切把他弃之不用。 朱厚照将处理完的奏折放到床脚的竹篮里,然后拿起新的一封看了起来。 这一份奏折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讲的是淮安府海州治下连下了半个月的雨,在偏远的枫树湾村上一位百岁老头出门闲逛,不慎滑倒摔断了腿,海州县令听到消息,赶紧带着礼品过去慰问,然后写一封奏折过来向皇帝报告此事。 朱厚照也是很无奈,在古代人均寿命不过三十岁的时代,百岁老人那就是国宝,见官不拜,就连皇帝都要礼让三分。离世后,内阁还要写份讣告,代表朝廷以示哀悼。 这样的奏折自然用不着考虑太多,让海州县令多关心一下老头的健康,每月记得送一些米面粮油过去体贴照顾就算完了。 接下来处理的奏折都没什么重要的,无非都是官员报告当地气候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及百姓婚丧嫁娶的一些事情,好让皇帝了解全国的动态。 当然少不了各种慰问的奏折,比如请皇上节哀顺变,不要太过伤心,有啥事儿就说一声,臣等必星夜兼程到北京来,云云…… 朱厚照虽然说罢朝一个月,但并不意味着真的能当甩手掌柜了,大明朝君主专制的高度集中,以及皇权的唯一性,使得他根本没办法把本职工作交给别人,所以该批的奏折还是要批的。 但朱厚照所看的奏折都是经过内阁和司礼监重重筛选之后,最后才送到乾清宫的。 真正的军国大事,早就被内阁以及司礼监处理了,轮到朱厚照这里自然就只剩下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朱厚照现在才十四岁,登基才一个月不到,而内阁辅政大臣和司礼监当值太监都是弘治皇帝临死前钦点的监国重臣。朱厚照是这些大臣看着长大的,有什么本事他们最清楚不过,让一个小孩来染指军国大事,国家分分钟就会乱! 但皇帝毕竟是国家的统治者,如果让他无所事事,就有架空皇帝的嫌疑了。 内阁不敢这样做! 所以内阁和司礼监尽挑一些无关紧要的奏折送到乾清宫,至少在形式上让朱厚照参与到了国事的处理当中。 再说,弘治皇帝临死之前,已经帮朱厚照安排好了一切,尤其有司礼监这个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在,内阁六部的一举一动都在太监的监视之下,一旦有逆臣想要搞事情,司礼监的大太监就会立即命令东厂或者锦衣卫出动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断然不会让外朝的文官武将威胁到老朱家的皇位。 大明朝政治处处都透着制衡,尤其是内阁和司礼监更是大明朝权力制衡的代表。 所以即便是皇帝不管事,内阁也能很好的处理好国务,而司礼监也会代替皇帝监视内阁。 正文 第四章 弘治遗产 明朝,是君主专制的一个高峰,整个国家的运作,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早在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巩固皇权,遂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皇帝亲自兼任宰相,意图避免历朝历代中宰相一家独大,相权大于皇权,朝廷大权旁落的事情发生。 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这个好战的皇帝常年领兵在外,很难再分出精力去每天看奏折,处理国家大事。若是碰上啰嗦的大臣,一封奏折写一两万字,中间只有区区几百个字是重点,皇帝就更辛苦了。朱元璋在位的时候碰上这种喜欢水文的大臣,都是直接叫锦衣卫把这个大臣打一顿了事! 像后世的公司白领,每天只处理一件工作都要忙到凌晨才能下班。而皇帝一天可是要处理十几件军机要务,其中可能有涉及到几十上百万人的吃饭问题,皇帝一个脑袋两只手怎么忙的过来? 为了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同时协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内阁这个皇帝的秘书机构就此诞生了。 朱棣是个手握重兵的强势皇帝,所以内阁的权利并不怎么重要,真的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 到了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的时候,因为国家进入到了和平发展时期,皇帝难免懈怠,不愿意每天坐在龙案前批改奏折了。反倒是愿意去整一些玩的事情,比如后世很有名的“宣德炉”就是这位明宣宗参与监制的,一个皇帝亲自去设计一个烧香的炉子,这有多闲可见一斑了。 皇帝闲了,大臣就要开始忙!于是明宣宗将一部分奏折交给内阁大臣来批示。 内阁大臣看过奏折后,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贴在奏折正面,一起递给皇帝进行御批,这就叫票拟。 皇帝只需要看票拟纸条上的处理意见,然后再票拟上用红笔作出批示,盖上章即刻,工作轻松了不少。 然而即便是有了票拟,依然架不住事多,皇帝还是觉得太累了。 每天要批阅大量的奏折实在难受,当皇帝的就该享受生活,就像后世的大领导一样,每天一杯枸杞茶,玩玩手机看看新闻,一天就过去了,连字都懒得写几个。 最重要的是,内阁拥有了票拟的权利后,实际上就是在执行宰相的工作,毕竟内阁大臣可以将自己的意愿写在票拟上,直接左右皇帝的想法,使得他们在朝廷里权势开始膨胀。 为了压制内阁日渐膨胀的权利,同时也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皇帝让司礼监接过自己的工作,在票拟上披红。 这样皇帝每天只需捡最重要的几份奏折看一看,批示一下自己的意见,其余的都交给太监去处理,这就真的是轻松太多了。 皇帝指派亲信太监代表自己在奏折上用毛笔写上红字,这就是披红。这个代表皇帝拿毛笔的太监就是秉笔太监,秉笔太监一般有四到五个,学问造诣非常高,其中排名第一的是首席秉笔。 首席秉笔太监同时还兼任东厂提督,人称厂公,帮皇帝监察天下,是电视剧里最常出现的反面角色。 奏折上披红之后还要盖章,这个负责保管皇帝印章的就是掌印太监。而掌印太监就是太监头领,在太监中地位最高,一般由皇帝最信任的太监担任。 因为太监是皇帝的家奴,离开了皇帝一无是处,是皇帝非常信赖的人,所以也是代表皇帝制衡内阁最佳的人选。 尤其是负责保管皇帝玉玺的掌印太监,在太监中权利最大,所以也被称为内相,在朝廷的地位和内阁首辅一般无二。 如果掌印太监和内阁产生了矛盾,不肯配合盖章,那么内阁审核的很多政务都将积压,严重影响国家运转。 从这方面讲,司礼监的权利是要大于内阁的。 皇帝勤勉还好,太监没办法在政事上做太多手脚。如果碰到偷懒的皇帝,甚至连奏折都懒得看的,全部交给司礼监去处理,这就会导致司礼监的权利无限的膨胀,权威直逼皇帝。 历史上的魏忠贤,刘瑾就都是掌印太监,当皇帝不管事只顾着玩的时候,他们代行皇权,朝廷决策都得经过他们盖章才能生效,很容易就变成了独断专行,把持朝政的酷吏。 每一个王朝,都会随时间的推移,皇权逐渐走向衰落。直到最后皇帝变成一个摆设,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等到新的王朝崛起,皇权才会重新走向巅峰。 明朝也不能例外,到了明朝中后期六部的堂官们又都是内阁大臣兼任,这就等于内阁同时拥有了参议权和行政权,权利开始越来越大。 土木堡之变后,皇帝掌控的京营二十六个卫的二十万精锐,尽数覆没。自此明朝皇帝失去了军队这个最大的依仗,没了军权撑腰,就没有了话语决策权,皇权一落千丈。 虽然后来朝廷又重建了京营,但是文官集团在京营里面安插了大量的人手,指挥官几乎都是文官集团的人,皇帝虽然可以调动京营,但是里面没有自己的亲信,等于是没有指挥权。 自此三权合一,尽归内阁,内阁已经是事实意义上的宰相,甚至超越了宰相,死死地压制着皇权。 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开始利用内阁加紧遏制勋贵皇族,打压削弱武官权威,限制外戚专权,几乎是斩断了皇帝所有能够展现权利的触角。 这就导致皇帝不得不更加倚重司礼监,这个原本的太监机构迅速膨胀,走出皇宫,逐渐变成了掌控了东厂,同时还有分派在各地军、矿、税务镇守太监,可以直接绕过户部收税,已经壮大成为一个可以和内阁相提并论的官僚机构。 司礼监其实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内阁,一个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内阁。 内阁和司礼监今后近一个世纪相爱相杀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司礼监是皇帝的代言人,而内阁则是文官集团的代言人。说到底,这背后就是皇权和文官集团在争夺政治上的话语权。 都说弘治皇帝是个老实人,一辈子只娶了一个老婆,在政治上很少和文官们产生冲突。但是他的政治智慧绝对不次于朱元璋,在土木堡之后,文官集团加紧在地方上控制武官,同时还控制军队粮草和饷银的发放,攫取军权。 弘治皇帝利用太监在全国布局,在军队中设置监军,干预军事。同时还加强各地镇守太监在民政上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和文官势力做着政治交锋。 司礼监就是在弘治皇帝手里获得了极大地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弘治皇帝在政务上处处配合内阁,其实就是在和文官集团做政治交换,我不捣你的乱,你也别干涉我到处安插太监! 弘治皇帝在潜移默化之间强化了皇权,政治操作水平一流。 虽然弘治皇帝死的很急,但是他的政治遗产却非常的丰厚,给朱厚照留下了一个效率极高,且相对清廉的领导班子。 在皇宫里,弘治老爹就给朱厚照留了一套专门限制文官集团且执行力超强的宦官团队! 现在司礼监内廷的怀恩、陈准、萧敬、王岳,都是弘治皇帝亲自挑选出来的可信任的大太监,他们替朱厚照执掌着御马监负责皇宫内外的保卫工作。同时还有东厂、锦衣卫、以及遍布全国的镇守太监,整个大明朝的一举一动都躲不过朱厚照的眼睛。 御马监不仅是用来养马的,它同时还是皇宫的警备司令部,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全。 宣德皇帝在位时,京营二十二个卫所尽在其掌握之中,但是皇帝仍然不放心,晚上睡觉不踏实。于是从二十二个卫所中挑选精锐,增设了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共四个卫的官兵作为皇宫禁卫,由御马监太监直接统帅。 于是京营就有了二十六卫。 土木堡之后,文官集团趁机对新建的京营进行彻底的改编,为了方便安插人手,还特意把卫所制改变为团营制。好在土木堡事变时保卫皇宫的四卫禁军并没有参战,所以皇帝好歹还有四个卫的底子,不至于真的当光杆司令。 后来的景泰皇帝和成化皇帝抽调四卫骨干军官和士兵,由御马监负责训练,重新整编组建了四卫营和勇士营。 这两个营好歹是皇宫禁军,文官集团没有机会在这上面插手。 按照文官们设定的团营编制,每个营只能有三千一百人人。 也就是说,无论皇帝怎么折腾守卫皇宫的禁军撑死了也只有六千二百人。 想要增加编制?做梦都别想,内阁那一关就过不去,反正户部不拨银子就是,除非皇帝愿意自己出钱养军还差不多。 但是弘治皇帝在位的时候,利用各种政治手段,将四卫营和勇士营这两营禁军扩充到了四万人的规模。 皇帝的权利得到了极大地稳固,这也是为啥后世的正德不管怎么闹腾,文官集团只能忍着的根源所在。 弘治皇帝除了增加皇宫禁军人数之外,同时还拼命地打压京营其余部队,直接把京营当成了施工队,随意的抽调京营士兵给皇亲国戚盖宫殿,甚至直接派遣去皇庄里给皇家免费种田,如果京师周围的河堤断了,桥坏了什么的,都是直接调兵过去修。 反正就是让京营的士兵当苦力服繁重的劳役。这就导致京营士兵纷纷逃跑,兵力急剧萎缩,二十几万人的部队最后只剩下六万多人了,且常年缺乏训练,能够拿得出手打仗的,估计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弘治在位期间,朝中众臣屡次上奏,请求皇帝不要在把京营士兵当苦力了。在后世史书中,“京营占役”成为弘治皇帝最大的败政之一。 皇帝自己控制的禁军扩充到了四万,装备精炼,训练充足。 而文官集团控制的京营萎缩到了六万不到,而且还要承担繁重的苦役,根本没战斗力。 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弘治皇帝的政治智慧有多么的出色了吧! 不仅仅是禁军,在弘治皇帝在位时,锦衣卫的力量也扩张到了巅峰时期,在编的情报人员足足有十万人之多,触手遍布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弘治皇帝的厚黑学修的很扎实,他给儿子朱厚照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 内有四卫营和勇士营护卫安全,外有锦衣卫、东厂侦缉情报,这些力量都是由皇帝亲信掌控,即便朱厚照年幼,也不用担心皇权旁落。 在弘治皇帝的安排中除了司礼监和御马监之外,在朝廷上内阁有刘建、李东阳、谢迁三大领导。 这三位阁老随便拎一个出去,都能把一个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弘治皇帝给朱厚照留了三个! 此外还有六部尚书: 兵部尚书刘大夏 工部尚书曾鉴 刑部尚书闵珪 吏部尚书马文升 礼部尚书张升 户部尚书韩文 这六部尚书都有极强的从政能力,办事很牢靠。 当然朝廷百官,地方上牧守一方的大员,可以找出很多可圈可点的能吏,这些人用得好可以办很多大事。 如此丰厚的政治遗产,但凡正德聪明一点,继承一些弘治老爹的政治智慧,说不定再过几十年就能把失去的皇权重新夺回来。 不过历史也证明,正德有那么一些政治头脑,并且延续了弘治老爹打压文官,增强禁军力量,扶植武官的政治策略。 但是正德的能力实在有限,扶植武官的做法实在太明显了,直接越过内阁强行提拔武人,抽调边军精锐入京,这无疑是在挑战文官们脆弱的神经。 最后在文官集团的重重阻碍下,落得个人亡政息的下场。 正文 第五章 三菜一汤 …… 距离朱厚照宣布休假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明天他将开启人生中的第一次大朝会。 大明朝的朝会又叫做御门听政,皇帝将会在奉天门听取各部大臣们的奏报,当庭商议做出决断,这是皇帝彰显皇权最有力的一种方式。 因为是在大朝会上当场做出的决定,如果没人反对,等于是群臣一致同意通过了,内阁六部很难再推翻,只能默认执行。 明天,朱厚照除了要上早朝之外,下午还要和内阁六部的大臣们举行小聚会,类似于西方的圆桌会议,几位朝廷最重要的大臣坐在一个房间里,共同协商讨论国家大事,进行利益交换。 这样的聚会主要是因为内阁和六部这两大机构内部派系斗争严重,很多的政策,因为利益问题而争执不下,只能请求皇帝来做主。 当然,不管朱厚照怎么选,无非就是a和b两个选项,他要敢自己想一个答案c出来,内阁六部马上就会联合起来一起攻击皇帝。 对于内阁六部来说,皇帝最好是呆在皇宫里好吃好喝的供着当吉祥物就够了。 一个有思想,有行动力的皇帝,且手中握有庞大的资源,稍微动一动整个国家都会天翻地覆。这对文官集团来说无异于一场大灾难。 所以一旦皇帝有了左右朝廷的想法,文官们就必须联合起来,用尽全力的去打压。 朱厚照在这一个月中处理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内阁诸位大臣已经从这些奏折中,看到了小皇帝干净利落的处事风格,隐隐中透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强势。 群臣们分析了朱厚照朱批的奏折之后,都一致判断朱厚照既有弘治皇帝仁慈之心,处事公平守法。但是又有自己果决强硬的一面,同时还蕴含着以理服人的思想在里面。 这种强势,颇有太祖朱元璋的风格。 假以时日,这个小皇帝将会成长为文官集团最强大的对手! 大家都意识到,朱厚照登基之后的第一次朝会,将会变成皇帝和内阁第一次政治交锋的战场。 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帝要烧火办大事,而内阁要保护文官集团的利益,保护集团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所以万万不能让皇帝太过强势,一旦内阁被皇帝压住,损害的将会是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 一场交锋并不能决定胜负,但是却能左右人心向背! 一旦皇帝聪明干练,力压内阁的消息传遍天下,那么天下各个集团为了利益,甚至包括文官集体内部一直不得志的派系,都会纷纷倒向皇帝一面。 皇帝的力量将会逐日膨胀,假以时日,迟早会强大到无人可以撼动,介时皇帝的权威达到极致,想要做什么都没人敢阻挡了。 作为文官集团的领头羊,内阁六部当然不会放任这样的事情发生! 为了好好招待这位想要办大事的新皇,内阁精心准备了几件军国要事,势要在朝会上做一场热闹,让小皇帝知道谁才是朝廷的话事人! 司礼监东厂的探子遍布朝堂,每一个京官家里都有东厂安排收买的密探,尤其是内阁那三个大学士更是皇帝重点监视的对象,谢迁一天上几次茅厕,李东阳晚上和哪个侍妾睡觉耕耘了几次,皇帝都了如指掌。 朱厚照没这种偷窥的怪癖,所以如果不是重要的公务,基本不让东厂汇报这种无聊的事情。 明天的朝会关系到自己未来执政是否痛快顺利,所以现在很晚了他也没有睡觉,他在等东厂给他汇报,看看内阁明天会在朝会上怎么发难,他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现在什么时辰了?”感觉到天色已经不早,却还没有消息传来,正在翻阅奏折的朱厚照突然抬起头,问道。 刘瑾给站在大殿角落漏刻计时仪器旁边的白净小太监使了个眼色,小太监连忙看了一眼计时器里面指针漂浮的位置,用尖利的嗓门宣道:“回皇爷,现在正好亥时一刻!” 朱厚照皱眉看了一眼窗外的干燥无云的星空,已经晚上九点十五分了,东厂还没有给他来汇报,看来内阁确实很看重明天的朝会,否则不至于这么晚了还没有决定明天朝会要上奏的内容。 朱厚照从罗汉床上跳下来,穿上布鞋往殿外走去,快要到门口的时候,朱厚照看了一眼趴在大殿里来回擦地的太监,便指着矮几上的糕点果品,淡然道:“盘子里的果子你们几个都吃了吧!还有那两个西瓜也切了吃掉,剩到明天就不好吃了。” 朱厚照热衷于享受生活,当了皇帝坐拥天下,没必要刻意去节俭。但是也不能铺张浪费,每日自己吃不完的瓜果甜品都会赏赐给值班的小太监们。 皇帝吃的都是最上等的贡品,味道自不用说,每次朱厚照下达赏赐的命令,这些小太监就一窝蜂的冲上去抢,乾清宫洒扫伺候皇帝的小太监有三十多个,慢一步可就没得吃了。 朱厚照就背着手离开了乾清宫,踩着金砖走到殿门外的月台之上,月台上以及月台下的广场上遍布着值班巡逻的禁卫。 天上繁星点点,玄月时不时地从云层里露出脸来,朱厚照爬到月台一侧的青铜大乌龟背上,坐在上面双手撑着下巴,瞧着远处的屋脊发呆。 刘瑾和谷大用早就习惯了朱厚照爬乌龟这个爱好,只是站在铜龟的两边,注意着不让皇帝摔下来。 朱厚照感叹物是人非,当年他也来紫禁城游玩过,宫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人,大家排成一排从乾清宫门前走过,只有十几秒的时间瞄一眼殿内的空间,拿着手机噼啪照相。 他还记得但是天气也是像现在一样很热,宫殿里散发出很厚重的油漆味,大概是因为民国之后上百年没人居住,没了人气,这些气味慢慢在房间里聚集,尤其是柱子和大梁上面的油漆,在天热的时候会挥发出很重的味道。 当时他就在想,皇帝天天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受得了这个味道么? 只是没想到自己真成了这座宫殿的主人,每天的起居都在这乾清宫内,吃喝拉撒都有人伺候着,天天闻着这油漆味,时间一久也就适应了。 乾清宫的正门外,一个黑影顺着汉白玉甬道跑了过来,甬道两旁值班的侍卫都只是看了一眼黑影,就没再管了。 刘瑾看清来人后,就骂道:“王岳!你也不看看现在什么时辰了,皇爷一整夜都在等你!” 来人是一个中年太监,身材高大,容貌坚毅,颇为帅气。他就是王岳,算是太监中比较有才华和学士的人,在朱厚照很小的时候,就被皇帝安排在东宫伺候朱厚照。 所以,王岳也算是朱厚照的亲信,地位仅在刘瑾、张永、谷大用之下。 在弘治皇帝弥留之际,下旨提拔王岳为司礼监掌印大太监,为朱厚照掌控司礼监铺平道路。 因为王岳是弘治皇帝安排过来的人,所以和东宫的八虎并不是一条心,不是很合得来。 王岳懒得理会刘瑾,气喘吁吁的跪在铜龟前,举着一份折成条状的白纸,直接道:“皇上,内阁明天早朝要上奏的事情,刘首辅已经做了详尽的安排,都列在这条陈上了。” 朱厚照使了个眼色,刘瑾瞥了一眼王岳,冷哼一声后,这才伸手将条陈抢过去,拿在手里摊开,对着月光看了起来。 刘瑾这货以后会成为自己的头号狗腿子,所以朱厚照有意要培养他的执政能力,内阁和司礼监递过来的奏折票拟,都会让刘瑾先看一看,然后做出意见。 简单过目之后,刘瑾嘶了一声,急道:“皇爷,刘建老鬼不怀好意,明天的朝会分明是想将您架在火上烤啊!” “怎么说话的!刘大人好歹也是内阁首辅,统领天下群臣,不管当不当面,你都要对他放尊重一些!”朱厚照没来由的说了刘瑾一句,然后接过条陈过目。 这条陈上的内容不看则以,一看朱厚照眼睛都瞪得溜圆,原来内阁为了庆祝他第一次上朝,处心积虑的做了三菜一汤四个大菜来招待他。 条陈上共有四件军国大事,从财权、军权、勋贵外戚这三件事上入手,每一件事都相当棘手,他们却准备逼迫皇帝当场作决定,一旦应对失误,朱厚照的皇帝权威将一落千丈。 如果朱厚照只是当一个吃喝玩乐的昏君,那么无疑他这个皇帝可以当的很幸福,因为有内阁和司礼监控制着朝政,他们会把国家打理的井井有条,根本不用皇帝操心。 朱厚照这辈子什么事都不用干,天天烧瓷器玩香炉,或者下江南游山玩水。等五百年之后,一只朱寿蓝青大将军花瓶一个亿起价,一只紫铜正德炉三五百万的,也是颇有成就的事情。 但朱厚照作为一个现代的普通青年摇身一变成了一国之君,这是何等的机遇! 都说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当了皇帝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更何况大明朝这些苦难的老百姓连红薯都没得吃。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正面迎接内阁的进攻,逐一化解这四件军国大事背后的阴谋。最好借这四件事来一招乾坤大挪移,把原本攻向自己的力量转变成内阁的麻烦。 正文 第六章 基本盘 如果换做以前的正德小皇帝,受制于狭隘的时代思想,面对内阁这样咄咄逼人的进攻,八成只能抓瞎,被死死地压制住。 最后说不定只能耍小孩子脾气,躲避不上朝,撂挑子不干了。 朱厚照当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虽然他也是第一次当皇帝,但是前世看过无数的历史小说,宫斗剧也看过不少,所以说并非全无应对手段。 朱厚照如果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那就不能让内阁牵着鼻子走,必须主动出击,通过利益交换,像弘治老爹那样在不知不觉中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朱厚照给自己做了个贴身的小本本,上面用英文写着今后要做的一些事情。 必须做到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建立一支由皇帝直接领导的,以火器为主的新式军队,淘汰旧的卫所边军和京营。 太祖爷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朱厚照若要办大事,手里不能没有强军! 另外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自己在位期间必须分化瓦解士绅阶层,打击土地兼并,重新分配财富,让更多的阶层掌握财富,而不是只有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搓人吃饱喝足,剩下的百姓吃糠咽野菜。 次要目标就是限制宦官权利,最好废除司礼监,解决这个盘踞在大明身上的毒瘤。 如果一个皇帝需要一群阉人来确保权力,那么这个皇帝当的野太没出息了! 其次就是清除掉盘踞在百姓身上吸血的皇族勋贵!这些王八蛋就像水蛭一样,占据了国家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越吸越肥。 未来,这些肥猪是朱厚照重点清算的对象。 以上目标大致完成之后,自己既手握重兵,又瓦解了文官集团的统治,掌控了全国的政权,接下来就能够真正做大事了! 朱厚照首推的就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以及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这些政策,一旦实行,将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 同时修改征税的方向,收税的重点不再是农民伯伯那点可怜的田税,而是商税!朱厚照可以大力发展全国的商业,广修公路和新式的铁路,对盐茶、铜、铁、瓷器、棉纱、丝绸等生产资料进行国有化,设立现代的公司进行管理,制定新的征税标准和生产规则,增加国家收入。 大明现在的财务分配是士绅集团富可敌国,占据了社会绝大部分的财富,而朝廷和百姓特别穷! 朱厚照如果想要推动商业,发展工业,那就必须杀士绅集团的猪,把从士绅集团手里搜刮到的钱用来发展工商业。 这样的政策执行起来,势必就要以整个士绅阶层以及贪官污吏为敌了。 尤其是执行新的商税,对大明主要的生产资料进行国有化,简直就是在挖江南士族集团的根! 因为盐茶铜铁瓷器棉纱丝绸,沿海走私贸易,这些都是文官集团最大的财源和强大的根本。 明朝中后期内阁之所以能压制皇权,就是内阁背后的士大夫阶层控制了江南这个财税重地,财富都流到了私人口袋,江南的那些世家大族皆坐拥几万甚至几十万亩的土地,家资巨亿。 充足的财富,使得士族集团有了和皇权对抗的资本。 与之相比,朝廷连年收不上税,国库亏空,仓库里空的能跑老鼠。百姓们吃不饱饭,一遇灾荒年份,便是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在崇祯的时候,财政崩溃,国库空虚,连年开证“剿饷”、“练饷”“辽饷”,却都是从农民头上刮银子。而最重要的商税却越收越少,比如一年的茶税只有区区万两银子而已,这可是茶叶税!大明朝百姓谁不喝茶?江南随便一个府县的茶商,一年赚的利润都不止这个数了,这些贪官污吏,豪商巨富的贪婪可见一斑。 学过政治学的都知道,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控制了经济就等于是控制了朝廷和军队,等同于控制了国家。 如果不分化瓦解这个贪婪的士绅集团,朱厚照让大明六千万老百姓吃饱饭的执政目标,就永远无法实现! 当然这只是对内,等到国家强大后,朱厚照就要发动对外战争,开疆拓土! 第一个目标就是北击游牧民族,最好将他们彻底消化吸收,成为大明的一部分,甚至于吞并西伯利亚也不是不可能,以后这里将会变成大明朝的流放地,那些贪官污吏都会被扔到这个冰天雪地里挖矿! 最后剑指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掠夺土地和财富。 大明朝要过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提高生产力,进行工业革命。这就需要海量的人口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而战争无疑是获得廉价劳动力最快的方式。 虽然压榨殖民地百姓来补贴大明的方法很不光彩,但是总比压榨大明百姓要好吧! 朱厚照是大明百姓的君王,管着自家人吃饱喝足就够尽职尽责了。至于外面的世界洪水滔天,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目标就是开海禁建海军,参与到大航海时代,在全球开疆拓土。同葡萄牙西班牙掰一掰腕子,看看到底是你弗朗机的船坚,还是我大明的炮利。 当然不能忘记引进国外的高产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如玉米、花生,土豆,红薯,白菜,番茄,橡胶等。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烟叶! 虽然朱厚照上辈子是在大火中被烟熏死的,但他还是很期待再吸一口烟雾的感觉,没有烟抽,每天都过得很艰难。好在哥伦布已经在十年前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大明沿海时常会有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帆船过来,要搞到烟草种子不是什么难事。 一个国家政务千万条,大明朝国祚已经一百三十年,朝廷积弊甚深,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好的。 这一个月来朱厚照能想到的就只有这么多了,以后如果想到更多的东西,他都会慢慢添加到小本子上去的。 人在做天在看,总之尽力而为就行了。 要办事,首先必须知道自己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在这一点上,朱厚照早早地就厘清了自己手中握有的力量。 在财政方面,多亏了弘治老爹勤政爱民,国库虽然盈余不多,却也没有出现太过亏损,基本上保持了收支平衡的状态。 大明帝国的金库有两个: 一个是户部的太仓库,也就是国库。 一个是皇帝派太监掌控的内承运库,简称内库、内帑,就是皇帝的私人钱包。 弘治皇帝表面上是个温和的人,实际上颇为强势,几乎每年都会要求户部从太仓库中搬运一定的金银用于充实内库,平均一年几十万两,并没有花掉而是一直这么存着。积少成多,到朱厚照接手内库的时候,内库存银竟然达到了五百多万两之多。 如果换算成人民币,大约就是四十个亿左右。 这么一算,其实也没多少钱,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这笔钱就是天文数字,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并不多,如果用来赏赐,办两三件大事,基本就消耗一空了。 要不怎么说大明朝朝廷穷呢!弘治皇帝顶着户部的压力攒了一辈子钱,留下来的银子还不如后世一个煤老板多,人家煤老板随便都一两百亿的身家呢! 军事方面,现在他能够直接指挥得动的就是御马监统御的四卫营和勇士营,共计四万禁军,同时还有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庞大的特务机构。 这些都是朱厚照的私人武装,调动办事是不需要经过内阁的。 当然京营那被弘治皇帝整废的六万老弱病残,名义上也算朱厚照的直属力量,真要调动起来其实也没毛病。 除了京营之外,大明朝还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那就是负责防御大明北方安全的九边军镇,九边是大明的精锐,人数大约在八十万左右。因为常年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战斗力还是相当彪悍的。他们听命于皇帝,但朱厚照却不能指挥调动,内阁也不会允许,抽调边军造成防务空虚,万一蒙古骑兵南下,整个北方都会糜烂。 事实上如果不是九边军镇关系到国防安全,弘治皇帝也一定会对其下手,不说整废了,至少也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现在九边军队已经完全被文官集团控制,如果朱厚照执意要调动边军,内阁会在粮草和军饷上掐脖子。 皇帝虽有名义上的指挥权,可以强行调动。但是没有钱和粮,再加上文官们从中作梗,军队走在路上连饭都没得吃,根本就走不远。 皇帝能做的只能是在九边军镇里安排镇守太监,自己调不动九边的军队,至少也要保证让文官集团也调不动!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皇帝昏聩之时,文官集团不会扶植地方藩王,然后借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向京师。 至于遍布全国的卫所,其实就是大明的负责地方治安的国防军,号称百万,实际常年缺乏训练,已经变成了农民,基本没有战斗力了。 历史上的正德皇帝,毕竟是接受过弘治老爹亲自教导的,也知道要掌握军权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生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比如直接抽调边军精锐来填补京营,提拔武将,放下身段收一些有能力的武人为义子做为心腹。 奈何几万人的训练,吃穿嚼用,需要的银两是个天文数字,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军队一动,府库皆空。文官集团本来就想压制皇权,肯定会在财政上做手脚,甚至直接不给拨款。而正德的私人小金库自己用都少了,给军队用根本不够花。 无钱万事休,最后正德重振军权的计划,随着他的暴毙而人亡政息。 正文 第七章 君不密失其国 不要看明朝中后期皇帝的军权衰落了,但皇帝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毕竟在稳定的君主专制之下,军权只是皇帝其中一条大腿而已。 断了一条,还有另外一条,跳着走还是没问题的。 明朝皇帝的另外一条大腿,就是在政治上依然拥有雄厚的资本: 朱厚照依然是大明朝全体臣民的君王! 国家最大的封建地主! 同时还是文官士大夫集团的首脑! 文官集团统治了国家,控制了财政和军事,但集团内部派系多如牛毛,尤其是内阁的刘建,谢迁,李东阳三人背后皆有利益集团,为了争权夺利而彼此倾轧不休。 南北不同,省份不同,老师不同,科举考试的时间不同,都能衍生出一个派系出来。 内阁六部虽然管理着这个国家,但谁都想掌权啊!凭什么你能当内阁大学士?凭什么你能在六部当堂官?权力斗争激烈,谁也不服谁,最后就会导致国家管理不下去。 这就需要一个首脑作为精神支柱,来统一大家的思想,这就是皇帝的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内阁已经权倾朝野了,但依然要皇帝签字盖章才能有效的原因所在,就因为皇帝是老大啊!没有老大的命令,谁听你内阁的话? 文官集团动不了朱厚照,但朱厚照也不能推翻文官集团的统治。 因为皇帝自己就是文官集团的首脑,皇帝的权利就来源于统治集团对他的拥戴,推翻了文官集团就等于是终结了自己的统治。 这世上,没有自己把自己推翻的道理! 像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变法,变来变去其实也是在文官集团内部重新进行利益瓜分,真落到老百姓头上的好处没多少。 朱厚照的堂弟嘉靖皇帝就更绝了,直接和手下的臣子们同流合污,利用严嵩疯狂的捞钱,奢侈挥霍没有节制。以嘉靖为首的统治集团疯狂的压榨平民百姓,耽于享乐,压根就不管民间疾苦,真是国之硕鼠! 从某种意义上讲,朱厚照如果想要改变大明,就必须培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推翻旧的统治集团,培养新的统治基础。 朱厚照自问只是一个普通人,让他去琢么复杂的政策,他的脑子不够用。很多的时候他脑子里空空一片,根本想不到该怎么做。 所以,他只能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借鉴的方案! 而由君王领导的自上而下的并且成功的革命,找来找去也就只有从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了! 朱厚照不是那种迂腐的人,只要是能提高大明朝生产力的办法,不管是清朝的还是日本人的政策,但凡是好的,他都会毫不犹豫的拿来使用! 明治维新就是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把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建设成为了亚洲唯一的列强。 朱厚照如果想要富国强兵,提高生产力,那么明治维新的很多政策都可以拿来借鉴。 当然日本能够在几十年时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飞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那是有西方现成的例子可以借鉴,从人才留学,到购买先进的机械,只要有钱西方各国可以提供一条龙的培训服务。 而朱厚照就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的西方各国比大明朝还要落后,欧洲各国还处在文艺复兴时期,大航海时代也才进行到一半。 就在朱厚照登基的这一年麦哲伦相信了地圆说,决定举行一次环球航行来验证这个伟大的想法。直到十四年之后,麦哲伦才从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手里忽悠到了一笔巨大的风险投资,组建船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没有外力的帮助,朱厚照只能靠自己来推动大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当然,朱厚照还没有狂妄到依靠个人之力把大明从一个农业国打造成为工业国的想法,但是至少!他可以在有生之年,在大明朝内部埋下工业崛起的种子,只等着一百、两百年时间的发芽成长,在子孙后代的努力下,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努力。 得益于弘治老爹十八年的辛苦耕耘,使得朱厚照现在手里拥有自土木堡以来,皇帝能够拥有的最雄厚的资本。 有了这些东西,朱厚照就能够从容不迫的进行反击,让内阁诸位大臣知道,谁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 …… 过条陈之后,朱厚照沉思良久,看着跪在地上的王岳,抬手道:“起来吧!别老跪着了。” “谢皇上!”王岳站起来后,恭敬道:“内阁这样咄咄紧逼,皇上可有应对的策略?要不臣这就去召集司礼监几位主事过来,为皇上参谋国事!” “不用,无非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朱厚照从龟背上跳下来,背着手在月台上来回走动着,笑着道:“朝廷就是一潭死水,稍微一动都会牵扯到各方利益,这朝堂硬的就像这乌龟壳一样,轻易不好下手。所以敌不动,我就不动,这次内阁主动出击,却也把自己的弱点暴露了出来,所以破局就在明日!” 听到这里,王岳和刘瑾都竖起了耳朵。 朱厚照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不过朕还需要一个外援来帮我暗渡陈仓,王岳!在朝廷中可有值得信任的朋友?最好是通政使司的人。” 通政使司是负责收集和发放公文奏折的机构,全国官员上书的奏折全部都要经过通政使司的第一步检查,才能提交给皇帝和内阁。等内阁和司礼监处理完之后,再由通政使司发行全国。 通政使司这个部门的官员说起来没有实权,但是作为一个文件收发部门,却能够最先看到很多的机密。所以这个部门向来都是司礼监和内阁重点争夺的要害,争相在其中安插自己的亲信,比如地方上的督抚递交弹劾的文件,那么通政使司的官员就能够立即看到,然后通报给自己的上司,让上级提前做好准备,毁灭证据之类的,这就能够打一个时间差。 “通政使司左参议夏崇文与臣交好,可供皇上差遣。”王岳躬身道。 在大明朝司礼监、御马监的大太监都是常年手握重权,并不必朝廷大臣地位要低,他们都是自称为“臣”,只有那些没有任何地位的小太监才称奴才,所以不要被电视剧里面的情节给骗了。 “王岳你竟敢勾结外臣?这是死罪!”没等朱厚照发话,刘瑾就先斥责了起来。 朱厚照白了刘瑾一眼,阻止他不要多事。朱厚照并不想去追究王岳和外臣做朋友,毕竟他是司礼监掌印,作为内相和宫外的关系千丝万缕,收买几个文官当心腹不奇怪。 “父皇驾崩后,各地藩王不是都上了哀悼的折子么?你让这个夏崇文今晚上就把这些藩王上奏的折子都找出来,做好统计,明天在朝会上朕会眨眼给你暗示,到时候你就让夏崇文把这些藩王的奏折都递上来!”朱厚照不急不缓的吩咐道。 王岳皱了皱眉头,他想不破朱厚照要这些藩王的奏折有什么用,只是帝心难测,皇帝不肯说,他当然不敢问。 “你现在就去吧!这件事非常重要,你告诉夏崇文,这件事做得好,下月你以朕的名义下旨让吏部外放他去江南当一任知府。在通政使司这样收发文件的清水衙门里为官想必苦的很,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啊!这可比呆在京城要舒服多了。”朱厚照毫不在意的揶揄道。 通政使司左参议是五品官,而知府是四品官,虽然京官比地方官要清贵,但在江南的知府那可是肥的流油的实缺,稍微和地方上的富商巨贾勾结做点生意,十万雪花银都说少了,随随便便捞个几十万两不在话下。 虽然贪官可恨,但是在这大明朝又有谁不贪呢?就连皇帝都在想尽办法搜刮银子,更何况那些官员了。 王岳得了旨意,跪在地上叩拜了一次,这才起身踱着小碎步飞快的顺着甬道离开了。 看着王岳消失的背影,刘瑾转过头来追问道:“皇爷底有什么计划?您在朝会上看那些王爷的奏折有什么用?” “这是天机!泄露是要遭雷劈的。”朱厚照看着天上的月亮,神神秘秘道。 朱厚照没学过帝王学,对于怎么当皇帝还不熟悉,但是他看过很多的书和电影啊! 他前世最喜欢的电影就是《教父》,隔几年就要看一遍重温里面的剧情,里面有一句话他印象深刻,那就是老教父教训大儿子时候说的话:‘永远不要让对方知道你在想什么’,如果一个领导者的意图都被对方猜透了,那么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后来大儿子桑尼就因为多了一句嘴,被敌人看破了心思,直接导致后来的老教父中伏,桑尼自己也被机枪打成了马蜂窝。 臣不密使其身,君不密失其国! 所以即便刘瑾和王岳是自己的亲信,朱厚照也不会轻易透漏自己的计划,最多也就让他们知道参与执行的部分,而全局始终由自己掌控。 一想到明日的朝会的激烈程度,朱厚照没有丝毫的睡意,只是背着手绕着乾清宫前面的广场散步,一圈一圈的走不知疲倦。 刘瑾和谷大用始终在五六步之外紧紧跟随着,但也不敢太近,怕影响到朱厚照想问题。自太子爷登基以来,突然就有了一边散步一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期初两人对这样不停的转圈很难受,但是一个月下来也就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