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天马行空四部曲 > 正文 第八十六章 研究了人类的各种特定功能
    机会和自发性都是事物改变的原因。机会是造成一件事物瑗变的意外原因,它是[来自於自发性的](但要注意的是自发性并不会来自於机会)。

    更明确的说,亚里斯多德所谓的[机会]就像是一般所说的[巧合]。一个人了达成某项目标而做出某些动作,但他同时也可能(非预期中的)改变了其他事物。举例而言,一个人试图筹募捐款,他可能会找到另一个愿意捐出一定数量金钱的人。

    但如果这个募款者并不是真的了收集金钱而进行募款行动,而是带有其他的目标,那亚里斯多德便会将捐款给他的人带来的金钱归类[机会]的结果。

    因机会而发生的事情并不常见,换句话说,如果一件事经常发生、或是总是发生,那我们便不能将之归类机会。

    不过,机会只能用於人类身上,它是属於道德行的领域。依据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机会必须要包含人类抉择的成分(也因此会经过思考),而只有人类才有办法思考和抉择,[不具行动能力的东西便不具有获得机会的能力]

    学[非物质存在]或[最高程度抽象的存在]的知识。他把形上学和神学一起称[第一哲学]。

    亚里斯多德在他的《形上学》一书中检验了[实体]的概念,他指出一个特定事物的实体是来自於形式和质料两者的结合。

    在第八卷中他总结道实体的[质料]是来自於构成它的结构或材质,例如构成房屋的质料便是砖块、石头、木材等等,或者任何可能用於建构房屋的材料。

    而[形式]指的则是真正的一栋房屋,亦即一栋可以用於[遮掩身体和家当]的建筑,或是其他任何带有同样含意的事物。组成这栋房屋的成分是属於[质料]的部分,而这栋房屋本身则是属於[形式]的部分。

    考虑到事物的改变以及其原因关,亚里斯多德将改变的种类分:(1)成长或缩小,有关数量的变动、(2)运动,有关空间的变动、(3)改变·整体质量的变化。配合形式与质量的假设,亚里斯多德在这提出了[潜在性]和[现实性]的概念。

    所谓[潜在性]指的是特定事物有能力达成的改变,假设在没有遭到任何外力阻挠的情况下。举例而言,一粒埋在田地土壤的种子是潜在的农作物·假设它不被其他事物干扰,它就会顺利生成农作物。

    潜在的事物可以是[行动的]或是[被行动的],其潜在性也可以是与生俱来的、或经由行动或学习而达成的。举例而言,眼睛带有看见事物的潜在性(与生俱来的、被行动的),而演奏长笛的能力则是透过学习而来的(练习、行动的)。

    所谓[现实性]指的则是潜在性被发挥后的成果,成果一是所有事物改变的基本原则,潜在性也是了要达成结果才存在的·因此现实性本身就是成果。回到上述的田地例子,种子开花结果出的农作物便是其[现实性]。

    总而言之,一栋房屋的[质料]是其[潜在性],而房屋的[形式]则是其[现实性]。提出房屋设计图的形式因、以及将潜在性建构真实一栋房屋的则是房屋建造者的理性,而建构完成的房屋本身则是原因关的结尾一[目的因]。

    亚里斯多德总结指出现实性在公式上是比潜在性更早存在的,在时间上和实体上都是如此。

    在定义了特定实体(形式和质料)之后,亚里斯多德试著研究事物何构成的问题:例如是什东西构成了人类?

    如果依据柏拉图的概念,这个问题只会得到两个解答:■物和两脚但这并不能让人构成一体。

    然而依据亚里斯多德的概念,潜在的事物(质料)以及真实的事物(形式)其实是同一样东西,两者是合一体的。

    亚里斯多德的老师柏拉图争论说所有事物都有一个普遍形式它可以要是一个性质,要是与其他事物的一种关系。

    比如当我们看一个苹果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苹果,并且我们还可以分析出一个苹果的形式。

    在这种区分中,有一个特定的苹果和一个苹果的普遍形式。此外,我们可以把一个苹果放置在一本书的旁边,那我们可以说这本书和这个苹果二者是相互靠近的。

    柏拉图争论说有著并非特定事物的一部分的某些普遍形式。例如,有可能没有特例的好人存在,但[好人]仍是一个真正的普遍性形式。伯特兰、罗素是赞成柏拉图的[未示例的普遍性]的当代哲学家。

    亚里斯多德在这个问题上不赞同柏拉图,他论说所有普遍者都是有示例的。亚里斯多德争论说没有不能联系於存在事物的普遍者。

    遵照亚里斯多德如果普遍者存在,它要作一个特定者要作一种关系,那在过去、现在或未来,必定有可以断定这个普遍者的某个事物。

    作结论,遵照亚里斯多德,如果某个普遍者无法被断定存在於某个时期的一个客体那它不存在。

    此外,亚里斯多德在普遍者的位置上不赞成柏拉图。因柏拉图谈论了形式的世界,这是所有形式存留的位置,亚里斯多德主张普遍者们存在於被断定每个普遍者的每个事物内。所以遵照亚里斯士多德,苹果的形式存在於每个苹果内,而不是在形式的世界内。

    虽然亚里斯多德的许多著作都讨论到了伦理学,但在这方面最主要的著作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这本书也被认是亚里斯多德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亚里斯多德认伦理知识并非一种[精确的]知识,伦理也因此与逻辑或数学都大不相同,而是类似像对於营养和运动的知识一般的[常识]。

    而且,由於伦理是一种实践的学科而非只是理论性的,亚里斯多德认一个人若要成[好人],便不能只研读美德何,而要亲身实践美德才行。

    举例而言,一个人要成好的足球员,并不能只依靠研读理论,而是必须要付诸实际练习。亚里斯多德首先提出了美德的标,他先假设人的任何行都是有所目标的、而这些目标是[好的]。而被他称之[至善]的最终目标则是:幸福(希腊语ewdaimania有时也可以翻译[活的很好])。

    亚里斯多德主张幸福并不能只依靠快乐感、或是单纯的名声和荣誉而获得。

    在[研究了人类的各种特定功能后],亚里斯多德终於找出他认幸福的来源。

    他分析人的心灵并且将其画分三个部分:营养的心灵(包含农作物、田地、和人类)、知觉的心灵(动物和人类)、以及理性的心灵(只有人类)。

    也因此,一个人类的功能就是去做人类应该做的事情去、做那些让人类之所以特殊的事情:使用理性的能力。作出这样事情的人类就会快乐,因他们达成了属於理性心灵的目标或本质。取决於人们追求理性心灵的程度,亚里斯多德将人类划分四种等级:道德的、自的、不自的、以及邪恶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iancw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iancw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