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穿越 > 逆变1589 > 正文 第七十一章 众议院的诞生
    钟南的这个设想,其大致的核心内容就是重新设立一个部门,逐渐取代内阁的作用。该部门的人员由皇帝亲自指派和遴选,尽量找些没有根基或者根基浅显的中低阶官员,首要要求就是对皇帝忠诚。      “皇上,只要这个新部门壮大起来后,您也就不必受那帮老头子的气了。”钟南最后说道。

    “想法倒是不错,只是老头子们能轻易地放权吗?”朱翊钧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之处。

    “皇上,您一定要清楚,这天下始终是姓‘朱’,所以该强硬的时候一定要强硬。只要是真的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有的先例该破还是得破!”钟南知道朱翊钧虽然想成就一番大业,可是由于被张居正压制得太久,已丧失了冲劲儿,犯起懒来,他得重新激活皇帝的活力与热血。

    “钟南,你说得对!”朱翊钧站起身来,“朕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真要是不听号令者,也就莫怪朕手段铁血!”

    “皇上圣明,只要您的决断,确实能让我大明兴盛,我等自会全力拥戴的!”钟南附和道。

    “那这新部门就由你来组建如何?”朱翊钧提议。

    虽然钟南也想占据此先机,不过适当地推辞和谦虚还是需要的,“皇上,我人微言轻,怕是会误了您的大事啊。”

    “有我在后面支持,你担心什么!”朱翊钧笑道,“何况,这个设想是由你提出来的,个中详情也只有你最清楚,理应由你来执行!”

    “皇上,您真觉得我合适?”

    “好啦,别再假装推辞了,否则,我可就真的另找他人了。”朱翊钧早已看出钟南是故作推让。

    “皇上真是火眼金睛!”钟南拍着马屁。

    皇帝啐了一口,随即问道,“那这新部门该取个什么名字为好?”

    “皇上,您觉得该叫什么呢?”钟南可不想越俎代庖,擅自抢夺取名权。

    朱翊钧思考了一会儿,随后嘀咕道,“新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议政,不如叫‘众议院’好了!”

    听到这个名字,钟南差点当场石化,朱翊钧见自己的臣子如此神态,还以为对方嫌弃名字取得不够好,“你可是觉得这个名字不够响亮?”

    回过神来的钟南立即接口道“哪里哪里,我是觉得这个名字取得太好太贴切了,‘众议院’,一众大臣议论政事,皇上高才!”

    “哈哈……我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

    ……

    众议院作为一个新成立的衙门,首先得要拉人进来,否则钟南就要做“光杆司令”了。

    皇帝和钟南商议的是,众议院的官员可以兼任着原有的官职,所以相对来说,拉人还是很容易的。毕竟对于被拉进来的官员来说,原有官职没有撤销,就意味着有了双重保证——要是众议院之后成了实权部门,那就皆大欢喜;即使众议院最后举步维艰,被裁撤掉了,他们还可以回原单位继续做官儿。

    钟南先找到刚收不久的小弟叶向高,向对方咨询了一些翰林院的相关知识,随后就确定了第一阶段的挖人计划。

    翰林院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到了宋朝后,才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制度接轨。

    明朝以后,翰林院便被内阁等部门代替,变成了养才储望之所,他们主要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在明朝,翰林学士不但社会地位优越,地位也较为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宋濂、方孝孺、张居正等大名人,都在翰林院中任过职务。

    翰林院从设立之初,就与科举关系紧密。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到了明朝,科举中的佼佼者则大多进了翰林院。当时有明文规定一甲进士前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的编制当中,状元授予修撰(从六品)之职,榜眼、探花授予编修(正七品)之职。此外,还创立了庶吉士制度。

    庶吉士,名字取自于《尚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所为庶吉士制度,就是在除了头甲前三名以外的三甲进士当中,再度选拔其中的优秀者,授予庶吉士的官职。

    庶吉士需要在翰林院经过三年的“以朝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学习,之后再行考试,合格者留院,称为留馆,没通过考试的其他庶吉士也会安排其他的职务。但因为曾经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的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

    在明朝,翰林院的编制分为四部分正官,包括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属官,包括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  ,正八品;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待诏  六人,从九品;孔目一人,没有品级。史官,包括修撰,从六品,没有定员;编修,正七品,没有定员;检讨,从七品,没有定员。庶吉士,没有品级,也没有定员。

    由此可见,明朝的翰林院品级不高,低于前代翰林院,也低于同时代的其他衙门。但是它却更靠近权力中央,是专属于皇帝的中央秘书机构,直接为皇帝提供服务,因而备受皇帝重视,其地位也十分重要。

    自太祖皇帝废除丞相制度之后,成祖皇帝设立内阁和大学士,内阁便逐渐凌驾于翰林院之上,相反,翰林院便演变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但是内阁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院,也就有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的非明文规定。

    既然全国上下的知识分子精英,大都聚集在翰林院,钟南便不再舍近求远。

    第一个要挖的人就是叶向高,他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翰林院侍读,可是在翰林院里颇有人脉。

    钟南委托叶向高,整理了一份待选人员目录,包括目前的职务、年龄,是那一年的进士,大致的品性如何等等。叶向高知道钟南是为了吸纳潜力人才,所以关于评价的部分也尽量客观,以免在上司心里落下不好印象。

    两日后,名单新鲜出炉,共计二十余人。钟南一一亲自面谈过后,最终筛选出五人编入众议院,另有五人暂作备选。

    翰林院选出的五人,包括方从哲和熊廷弼这种钟南听过大名的人物,也包括今年的新科状元郎朱之蕃,还有两人是汪利军和苏大强。

    五人中,方从哲是正六品的侍讲,朱之蕃是从六品的修撰,汪利军和苏大强是正七品的编修,熊廷弼则是不入流的庶吉士。至于年龄方面,方从哲最为年长,有三十四岁,熊廷廷则最年轻,只有二十七岁;其余三人都是三十上下。

    方从哲,字中涵,浙江湖州人士,万历十七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于二十年授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讲至今。

    熊廷弼,字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士,今年的新科进士,被选为庶吉士。

    朱之蕃,字元升,号兰隅,祖籍浙江金陵,今年的新科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

    汪利军,字长临,江西宜春人士,万历二十年进士,今年刚授予翰林院编修。

    苏大强,字有明,祖籍河南,万历十七年进士,二十年授予翰林院编修至今。

    这五人加上之前申时行留下来的四人,共计九人,连着钟南一起总共十人,便是目前众议院的班底。其中只有钟南算得上是朝廷高官大员,其他的都是些偏低的小官儿。

    按照朱翊钧的旨意,众议院官员的办公地点暂时设在翰林院,其主要工作暂定为给内阁做助手。凡是内阁批阅的奏折,众议院都有过目和讨论的权利,同时还具有建议权。

    内阁的四位大学士,知道这是皇帝的“阳谋”,刚开始之时极不配合,被朱翊钧严厉训诫了一顿之后,才转变态度。

    首辅赵志皋原本就不是拉帮结派的人,他只是希望有生之年,大明能够更加强大繁荣,是以在钟南登门拜访后,赵志皋对众议院的工作也不再过分刁难。

    赵志皋的年龄超过七十岁了,什么风浪没见过,什么人生没经历过,所以他能保持豁达的心态。可是次辅沈一贯却不行,虽然他也是过了“耳顺”的年纪,可是仍然野心勃勃,好不容易入阁拜相,哪能轻易丢弃到手的权利。要不是有首辅这座大山压着,众议院的工作还真的难开展。

    扫清了众议院的最大阻碍后,钟南便知道,假以时日,内阁的作用将会被逐渐削弱,众议院将会慢慢崛起。不过,前提条件是朱翊钧能坚定支持众议院的工作,否则,缺少了强力皇权这个大后台,众议院瓦解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