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锦衣镇山河 > 正文 第三十卷争国本_第801章 朝鱼羊的来历
    万历十七年,腊月三十。

    贺世忠带着月儿、贺泽贞从宁波府赶回了京城。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贺六终于能跟儿子、孙子、外孙一起,好好吃一顿团圆饭。

    贺世忠经过这几年的历练,已经成了一个老练的锦衣卫。二十八岁的他,在宁波掌管着六百多耳目,专司对倭情报事。

    吃罢了年夜饭,贺六将贺世忠叫进了书房。

    贺六问道:“东瀛那边,有什么动向?”

    贺世忠答道:“丰臣秀吉已经完全统一了东瀛。可东瀛经历了连年内乱,民不聊生。各地频频有百姓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我想,这对咱大明来说是好事儿。丰臣秀吉忙于平定内乱,养民生息。或许,一时半刻无力入侵朝鱼羊。”

    贺六摇头:“世忠,你还是太嫩。你知道,当年蜀汉在三国之中,实力最弱。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诸葛亮为何却要六出祁山,屡屡北伐?”

    贺世忠道:“这还用说?自然是为了实现他的主公刘备,恢复汉室的遗愿。”

    贺六喝了口茶,笑盈盈的看着自己的儿子:“错!告诉你吧。转移国内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外战!外战,能让一盘散沙的同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诸葛亮要是不北伐,那蜀汉说不准要出多少陈胜、吴广呢!”

    贺世忠闻言,茅塞顿开:“爹,你的意思是,丰臣秀吉会为了转嫁国内的重重矛盾,入侵朝鱼羊?”

    贺六点头:“一定会的。如果他们得逞,占领了朝鱼羊,他们会立刻觊觎我大明辽东!人心不足蛇吞象,自古都是这样。”

    贺世忠问:“爹,我明白。保卫朝鱼羊,真正的目的,在于保卫我们大明的土地。”

    贺六道:“再者,朝鱼羊毕竟是我们的藩属国。哦,对了,你知道朝鱼羊国名的来历么?”

    贺世忠摇头:“这我倒是不知道。”

    贺六又喝了口茶,给自己的儿子,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

    大明刚刚开国时

    (本章未完,请翻页)

    ,北方尚有不少蒙元军队。当时的高丽国,效忠于伪元。

    洪武二十年,悍将蓝玉北伐,从蒙元手中,拿下了辽东,占领了铁岭。铁岭,当时是蒙元与高丽之间的国界。

    高丽感觉受到了明军的威胁。当时的高丽王辛隅是个不着调的二杆子。他竟然巴巴的派使者去金陵,张口就跟洪武爷要铁岭。洪武爷一怒之下,赏了高丽使者二十棍。

    高丽王辛隅是个二杆子性格。他自认为受到了侮辱,竟然调集高丽全国的军队,在洪武二十一年出征辽东。

    当时,高丽全国之兵加起来,不过四万。其中还有不少老弱病残。大明的辽东守军有多少?整整十八万!这批守军,可都是经历过北伐的百战之师。且,他们还有一代名将蓝玉做统帅。

    高丽王辛隅,简直就是脑袋进了粪,竟然拿着鸡蛋,去碰石头。

    辛隅脑袋里装的都是粪,他手下的将领李成桂却不糊涂。李成桂知道,高丽军不是明军的对手。征伐大明,高丽恐有被灭国的灾祸。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发动兵变,囚禁辛隅,建立了李氏王朝。

    李成桂称王后,便派使者去了金陵,向洪武帝称臣纳贡。李成桂在国书中,请求洪武爷给高丽定个新的国名。

    史官记载,朱元璋勤政爱民,有通宵达旦处理政务的习惯。看到李成桂的国书时,恰逢黎明时分。雄鸡一唱天下白。

    洪武帝灵机一动,取朝日鲜明之国的意思,给高丽定下了新的国名:朝鱼羊。

    洪武帝又下诏:朝鱼羊为大明永不征伐之国,大明与朝鱼羊以鸭绿江作为边界。

    大哥给了面子,小弟当然要兜着。得到了洪武帝的国诏,李成桂立马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宣布朝鱼羊尊大明为天朝。第二件事:宣布朝鱼羊不得拥有自己的年号,只使用大明年号。第三件事:宣布今后,谁要做朝鱼羊国王,必须先派使臣到大明,得到大明天皇帝的确认和封号。

    大明对朝鱼羊的影响,不仅仅是军事上、政事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朝鱼羊王的王袍,其实就是大明的亲王服。朝鱼羊官员的官服,亦是大明的官服。

    华夏的四书五经,流入朝鱼羊。朝鱼羊的读书人,以能够读懂大明四书五经为傲。

    华夏的医道,亦传入朝鱼羊。成化、弘治年间,一个朝鱼羊女人花了二十年时间,苦心钻研华夏医道,终得大成,成为了朝鱼羊历史上第一位女御医。这女人的名字叫:大长今。

    大长今当年在朝鱼羊的地位,就像是李时珍如今在大明的地位。

    总之,大明跟朝鱼羊的关系,就像是有钱的大表哥和贫穷的小表弟。虽然贫富悬殊,可始终是亲戚,且姑表亲,亲上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贺六讲完这一切,喝了口茶,又对贺世忠说道:“堂堂天朝,泱泱上邦。保护弱小的邻国,本就是我们的责任。”

    贺世忠惊叹道:“爹,这些事儿,您老怎么这样清楚?我记得,您老平日里也不怎么看书啊。”

    贺六笑骂道:“你小子在骂你爹我不学无术是么?唉,告诉你吧,这些事儿,都是我在辽东充军时,徐文长徐先生讲给我听的。”

    贺六在嘉靖年间就结识了徐文长。徐文长这个聪明绝顶的人,既像是贺六的老朋友,又像是他的老师。

    贺世忠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对了,爹。吴惟忠老将军,自请降职,回到浙江担任宁绍台参将,以戚家军当年的练兵之法,编练新军。据我所知,这支新军,已经堪用。浙江的老百姓,称其为‘新戚家军’。”

    贺六叹道:“戚大帅不愧为嘉、隆、万三朝的第一名将!他虽在两年前去世,可他在大明军中、民间的影响力,依旧不容小觑啊。吴惟忠是最后的戚家军老将。他带的兵,冠上戚家军的名头,倒也是名副其实的。待到朝鱼羊有事,他手里的新戚家军,绝对能派上大用场!”

    贺世忠叹了口气:“唉,吴老将军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廉颇虽老,却依旧是老虎,尚能怒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