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锦衣镇山河 > 正文 第570章 再会高拱
    万历五年深秋,首辅张居正出京回乡奔丧。

    走了半个多月,一行人来到河南新乡府地面。

    河南的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早就率通省官员,在新乡府城内恭候首辅大驾。

    对于这些地方官的拜见,张居正不厌其烦。他交待贺六,绕开新乡府城,直奔开封。

    贺六大惑不解:“首辅,咱们应该奔郑州府啊。去开封,会多绕一百多里路。”

    张居正叹了声:“唉,好容易来一趟河南,我岂能不去看看老友?”

    张居正所说的“老友”,明显是指失了势的高拱。

    贺六闻言,不再说话。

    又行了半日,众人来到慈海山下。慈海山是个有风景的地方。

    张居正命如意斋停下。他对贺六说:“老六,咱们坐了一天的轿,下轿遛遛腿儿吧。”

    贺六点点头。跟着张居正向东走去。力士、轿夫们远远的跟着他们。

    深秋时节,黄叶已经落尽。慈海山宛若披上了一身金甲。

    他们在山脚下,遇到了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头。

    张居正道:“老人家,你刚从山上下来?”

    老头见张居正与贺六都穿着官袍,俩忙跪下叩首道:“小老儿见过两位官老爷。”

    张居正连忙扶起那老头:“老人家快快免礼。”

    张居正扶着老头,在一块大石头边坐下,闲聊起来。

    贺六则朝着身后的力士们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停下,不要打扰首辅跟当地百姓聊天。

    张居正问:“老人家,今年的收成还好?”

    老头咧着嘴:“托皇上的洪福嘞!今年是个丰收年。俺们一家六口人,总算能一天能吃上两顿干的了。”

    张居正一阵沉默。他知道,老百姓没有什么奢求。只要顿顿能吃上干窝头,他们便会心满意足。

    张居正又问:“你们当地官府收的赋税占收获的几成?”

    老头道:“五六年前,能收到四成。那时候,乡正收皇粮,拿一斗二分的斛,当一斗的斛,那是吃我们的肉,喝我们的血啊!后来官府改了章程,不收粮了,只收铜钱。嘿,你猜怎么着?乡正收皇粮的时候没法耍猫腻儿了。赋税从四成,变成了不到两成。”

    张居正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正是因为他在两京一十三省推行的一条鞭法,才杜绝了征税时淋尖踢斛的弊端。

    张居正又问:“徭役又是如何?”

    老头道:“原来官府征我们的徭役,我们要出力,完事儿还要出钱。现在是只出钱,不出力。轻省了不少。”

    张居正道:“哦,我看老人家你这背篓里,净是些药材。”

    老头点点头:“嗯,这些是我在慈海山上采的药。以前啊,收完了秋粮,整个十月,我们全家都要去黄河岸边修堤坝。现在不是可以只出钱,不出力了么?我上山采药,我儿子、儿媳他们呢,给富人家帮工,赚几百铜钱,贴补家用。”

    张居正问道:“老人家,你们家的日子,这五年过的怎么样?”

    老头道:“我刚才不是说了么?托皇上洪福,越过越好!我们河南是个多灾荒的地方。旱灾、涝灾、蝗灾。十年里,倒有五六年会闹灾荒。以前,一闹灾,我们村就得死几十号人。这五年,每回出了灾,官府都会放粮给老百姓。赶上好年景,老百姓还能存下些余粮。”

    张居正道:“老人家,你放心。以后您家的日子啊,还会过的更红火呢!我还要赶路,告辞了。”

    老头连忙道:“官老爷走好。”

    张居正跟贺六回了如意斋上。贺六发现,张居正的脸上挂着微笑。

    张居正在心里说:高拱,事实证明,我这个首辅做的比你要好!不然,我也没有脸面去开封见你。

    一行人在开封城外停下。为了不惊扰当地官府,张居正命随行的力士、轿夫停在城外。他跟贺六换了一身便装,进了城。

    一番打听,二人来到高府门前。

    高府门前,站着一排身穿便服的精壮汉子。贺六知道,这些人都是锦衣卫的力士。他们名为在此“保护”高拱,实为软禁高拱。

    张居正跟贺六正要进府,领头的精壮汉子拦住了他们:“你们是什么人?想进去找高拱,先留下姓名来。”

    这领头的是北镇抚司的一个小旗,去年他刚进锦衣卫,就被派到了开封,故而不认识贺六。

    贺六掏出了北镇抚使的腰牌。

    领头的小旗连忙跪倒:“属下不知六爷驾到,还望恕罪。”

    贺六倒是很大度:“不知者无罪。你也是在尽自己的本职嘛。起来吧。”

    张居正在一旁问:“高老首辅天天都待在自己府中么?有没有人来拜访他?”

    小旗答道:“高拱每日足不出户,或闭门读书,或在府邸后花园的水塘边钓鱼。这一年中,只会过一次客。”

    张居正连忙问:“来客是谁?”

    小旗道:“那人自称是什么泰州学派的何心隐。”

    张居正闻言,皱起了眉头。他自言道:“何心隐?怎么又是他?哪儿都少不了他!”

    说完,张居正跟贺六大步走进府中。

    高拱正在后花园水塘边钓鱼呢。见到张居正跟贺六,他万分惊讶:“太岳兄?老六?你们怎么来了?”

    张居正笑了笑:“怎么,我就不能来看看你肃卿兄了么?”

    高拱苦笑一声:“我现在宛若一坨人见人恶的臭狗屎。原来的那些同僚、下属,躲我还来不及呢。也只有你张首辅有这样的胆量,进我的府邸。”

    张居正道:“世态炎凉,官场之中向来如此。肃卿兄不必在意。”

    高拱道:“走,咱们去客厅喝茶。”

    张居正却道:“不进客厅了吧。今天天气不错,你这小水塘雅致的很。不如我跟老六陪你在这儿钓鱼,如何?”

    高拱笑道:“好啊。”

    转头,他吩咐下人,拿来了两根鱼竿。

    高拱道:“太岳,隆庆六年冬王大臣案,你保了我。我该好好谢你。”

    张居正开诚布公的说道:“惭愧。当时有人想借王大臣案杀你。我选择了袖手旁观。保你的人不是我,是老六跟杨博老部堂。怎么,杨老部堂没写信告诉你?”

    高拱苦笑一声:“自从老六的锦衣卫派人来开封软禁,不对,保护我。所有写给我的信件,就都被门外那些锦衣卫力士扣押了。杨博即便来信,我也收不到。”

    贺六尴尬的一笑:“高老首辅不要见怪。我让人扣你的信,是怕有些心怀叵测的官员利用你,在朝堂上兴风作浪。”

    高拱道:“我不怪你。我知道,你也是奉了李太后的命这么做的。王大臣案那件事,我谢你了。”

    三人正说着话,高拱的鱼竿弯下去了。

    张居正惊喜的说道:“肃卿兄,有鱼!”

    高拱一提杆,鱼钩上,挂着的不是什么鱼,而是一只蛤蟆!

    高拱轻笑道:“瞧见没?这人啊,要是失了势,连鱼都躲着你走。只有傻蛤蟆才上你的钩。”

    张居正叹道:“肃卿,这五年来,你受委屈了。有些事,我的确对不起你。”

    高拱道:“没什么对不起的。咱们俩没有私怨,只是政见不同罢了。你可知当初我为何反对你的新政方略?”

    张居正道:“愿闻其详。”

    高拱侃侃而谈:“新政利国利民,我又不是傻子,能不清楚这道理么?可是,自古变则生乱。推行新政,会让天下的皇族、士族利益受损。你断他们的财路,难保他们会不会铤而走险。说不准会再发生正德朝宁王叛乱那样的事。不过,我没想到,你的确有着雷霆手腕。竟然压住了全天下的藩王、贵戚、士绅豪强们。”

    张居正指了指贺六:“我有什么手腕?多亏了贺六。他手底下的锦衣卫,是一把锋利的匕首。是这把匕首,唬住了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新政这才能得以顺利施行。”

    贺六谦卑的说道:“我只是循礼循法办差罢了。”

    高拱叹了声:“我知道,老百姓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这里面,八成功劳是你张太岳的,两成功劳是老六的。”

    张居正话锋一转:“肃卿兄,我听说,泰州学派的何心隐最近见了你一面?那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你可不要被他利用了。”

    贺六在一旁道:“张先生,高老首辅。隆庆四年,我受命下江南监视苏州文会,曾见过何心隐一面。此人是个狂生。他的那些言论,简直就是耸人听闻。”

    张居正道:“狂生?他不但是个狂生,还以布衣之身干预过朝政。你还记的,嘉靖四十一年,嘉靖爷扶乩问卦,蓝道行为何倒向我们这一方,在扶乩时动手脚,暗示严嵩是奸臣么?”

    贺六道:“记的。因为我们锦衣卫找到了蓝道行的女儿,梁上红。”

    张居正笑了笑:“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而已。有件事你不知道,何心隐跟蓝道行同样信奉阳明心学。在嘉靖爷扶乩问卦之前,何心隐找到了蓝道行,彻夜长谈。。。所以我说,他以布衣之身,干预过朝政。”

    高拱连忙替何心隐说起了好话:“他来找我,只是切磋学问。这个人狂虽狂,却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

    张居正道:“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却有大大的野心!”

    高拱面露不悦:“太岳兄,咱们在朝堂上吵了快十年。好容易再会,你又要跟我吵么?”

    张居正尴尬的一笑:“好吧,不提他了。钓鱼,钓鱼。”

    张居正话音刚落,他手上的鱼竿弯了!

    贺六提醒张居正:“张先生,鱼儿上钩了。”

    高拱在一旁道:“别太高兴。说不定咬钩的又是只傻蛤蟆。”

    张居正一提鱼竿,鱼钩上挂着的不是蛤蟆,而是一条鲤鱼。

    高拱叹了声:“唉。太岳,你这个首辅,干的比我强啊。连鱼儿都愿意咬你的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