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锦衣镇山河 > 正文 第484章 袁可立与贺世忠
    礼部会同馆初选的题目,果然是背诵《幼学琼林》卷四《岁时篇》。

    小忠儿提前将《岁时篇》背的滚瓜烂熟,通过初选自然如探囊取物一般。

    初选过后,一千幼童,只剩下了三百人参加国子监的甄选。

    国子监祭酒徐显卿的夫人,是白笑嫣的麻吊搭子。小忠儿过国子监的甄选,自然不在话下。

    甄选完毕,三百人,剩下了五十人。

    太子少傅张居正的决选关,是五十人取两人。贺六心想,这下只能看忠儿的真本事了。

    贺六拉不下脸来为这种事儿去求张居正。这种事说好听的叫上下打点,说不好听的,其实就是作弊。

    贺六没有想到,倒是张居正主动派人找到了他。

    决选前一天,张居正的学生,翰林院检讨赵用贤来到了贺六府上。

    一番客套,赵用贤道:“六爷,贵公子能否熟练背诵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贺六一怔,随后道:“会的!”

    贺六没有想到,张居正竟主动给小忠儿开了后门。

    赵用贤起身,拱手道:“六爷,您后日便要出京办差。张阁老祝您此行一帆风顺。好了,下官告辞。”

    赵用贤走后,贺六叫来小忠儿。

    贺六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背得下了么?”

    小忠儿眨巴眨巴眼睛,道:“哈,爹,我会背。会背。。。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随波。。随波。。。”

    贺六连忙让白笑嫣拿来一本《唐诗拾遗》,找出《春江花月夜》。

    贺六对小忠儿说道:“今晚就是不睡觉,你也得把它通篇背下来。”

    小忠儿面露难色:“辣么长,全背下来吖。好难哦。”

    知子莫如父,贺六道:“只要你今晚把这首诗背下来。等明日东宫决选完毕,爹让你娘给你做烤全羊!”

    小忠儿跟自己的姐姐香香幼年时一个脾性:一听见肉就两眼放光。

    小忠儿忽闪着一双大眼睛问贺六:“真哒?”

    贺六捏了捏忠儿的小脸蛋:“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小忠儿一提到吃,比猴子还精。他伸出自己的小手:“口说无凭哇爹,拉钩上吊为证!”

    贺六哭笑不得,跟儿子拉了勾。

    有烤全羊做诱饵,小忠儿果然用功的很。花了整整两个时辰,将《春江花月夜》背的滚瓜烂熟。

    第二天,五十名幼童来到翰林院。

    太子少傅张居正端坐在翰林院大堂中。司礼监掌印孟冲则坐在他的下首。

    张居正开口问道:“你们哪个能背诵李白的《行路难》?”

    《行路难》对于一群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正好比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唯独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袁宸家的小公子袁可立朗声道:“大人,我会背。”

    张居正连忙道:“背来听听。”

    袁可立摇头晃脑的背诵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侧身西望长咨嗟!”

    张居正笑道:“嗯。小小年纪,便能通背《行路难》。不易不易。”

    转头,张居正对孟冲说道:“孟公公,我看此子可取为东宫伴读。”

    孟冲阴声阴气的说道:“张阁老是主考官。我只是来给您打杂的。您说能取,取之便是。”

    张居正道:“好!取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袁宸之子袁可立,为东宫伴读。”

    张居正绝对想不到,数十年后,袁可立成为了大明的兵部尚书。在兵部尚书任上,他提拔了一个名叫袁崇焕的人戍守辽东。袁可立、袁崇焕、袁应泰,被后世之人并称为明末“武三袁”。

    两个名额,已决其一。张居正又问道:“你们谁能背诵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小忠儿连忙举起了小手:“大人,我能背。”

    张居正点点头:“哦,背来听听。”

    小忠儿将两只小手背在身后,朗声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居正满意的点点头,转头对孟冲道:“孟公公,我看此子亦可入东宫,与皇长子为伴。”

    孟冲道:“全凭张阁老做主。”

    张居正点头,高声道:“好!取锦衣卫北镇抚使贺六之子贺世忠,为东宫伴读。”

    孟冲闻言,连忙放下茶盅:“这孩子是贺六的儿子?”

    张居正点头:“是啊。怎么了?”

    孟冲怎会眼睁睁的看着政敌的儿子做东宫伴读?他道:“张阁老,锦衣卫专办秘密差事。锦衣卫的人,身上戾气太重。你就不怕这个孩子,将他父亲身上的戾气带入东宫,冲撞了皇长子?”

    张居正微笑道:“孟公公此言差矣。要说贺世忠之名,还是先皇御赐。取得是‘一门忠烈,世代簪缨’之意。先皇赐给他一个如此正气凛然的名字,自然能消了他身上的戾气。”

    张居正为了成全贺六,直接搬出了先皇嘉靖帝。孟冲不好再多说什么。他道:“既如此,张阁老您就做主吧。”

    张居正起身,屏退其他四十八个学童,仅留下贺世忠、袁可立。

    张居正道:“你们两个听了。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上报皇恩,下爱百姓。此次你们入选东宫,做皇长子的伴读。待你们成年后,定能够官袍加身。你们一定要牢记我所说的话。”

    贺世忠和袁可立齐声道:“记住啦张大人。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上报皇恩,下爱百姓。”

    贺世忠、袁可立在他们今后漫长的人生中,从未忘记张居正的这两句话。他们二人,一个终成一代名臣。一个则接过了父亲的绣春刀,在锦衣卫中,为大明效力一生。